始创于乾隆1765年于1864年迁至河坊街叭腊子巷东侧“皇饭儿”是一家有传奇色彩的百年名店,为杭帮菜城里帮代表。与湖上帮代表楼外楼在西湖南北遥相呼应。相传乾隆皇帝那年下江南,一日,忽起雅兴,身着便服,独游吴山,时值清明,江南多雨,乾隆为避雨,躲进山脚旁清河坊的王润兴饭店屋檐下,谁知这雨下个不停,乾隆又冷又饿,且身无分文,只得
推门入店要求店小二提供一餐便饭,以充饥肠。店小二见来者如此狼狈,十分同情,就热心招待了乾隆皇帝。主人取了半个鱼头、一块豆腐,加了一点豆瓣酱,乾隆因实在太饥饿了,狼吞虎咽,吃得美滋滋的,感到比宫里御厨烧的山珍海味还可口。直吃得菜足饭饱,乾隆千谢万谢,与店小二告别。乾隆回到宫里后,念念不忘杭州吴山脚下的这顿美味,几次叫御厨仿烧,但都觉得不入味,隔年,乾隆再下江南,又来到杭州,他专程到清河坊的王润兴饭店,请店小二再次烧了上次吃的菜,乾隆吃了感到果然口味奇美,和宫里御厨仿烧的就是不一样,吃到高兴处时,乾隆亮明了自己的身份,为报答店小二的一餐之赠,亲笔给他题了“皇饭儿”三字,一招徕生意。从此,“乾隆鱼头”名扬四海,成为当家名菜。并赐以“皇饭儿”的传说流传至今,仍为杭州人津津乐道,饭店也因此而名。
据有关资料记载,皇饭儿始创于乾隆1765年于1864年迁至河坊街叭腊子巷东侧,创始人为宁波一姓王。“皇饭儿”的经营宗旨为“薄利多销”,以大众化的菜肴为多,故“门板饭”
生意十分抢眼。所谓门板饭,即用两条高脚长木凳,上架门板当桌,在饭店门口招徕吃客。吃门板饭都是一些拉车的、挑着担沿街叫卖的小贩以及送货、收账的店员、学徒和“落泊”的文人。一碗饭、一碟菜、一点豆腐汤,经济实惠。门板饭的菜,通常是猪头肉、肉烧油豆腐、扎肉、炒杂锦、盐菜豆腐等,价钱都十分便宜。
“皇饭儿”也有当家菜,如盐件儿、鱼头豆腐最有名,此外还有虾油菠菜、炸响铃、椒盐鳝片、爆鳝段、醋溜混鱼、清汤鱼元等,口味也与其他店不同。有沈定一者集齐革命志士(曾为萧山街前农会组织者之一,早年投身革命,后投靠国民党),系“皇饭儿”常客,与何嘉贵相识为友,曾书写对联一幅送予何嘉贵,对联为:“肚饥饭碗小,鱼美酒肠宽。问客何所好,嫩豆腐烧鱼”。
据传,辛亥年(1911),在杭同盟会和光复会志士,常在“皇饭儿”,明为聚会吃饭,实是商议武装起义之事。又传杭州荣誉市民、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年青时也常与一些朋友去“皇饭儿”吃饭。司徒雷登在自传《在华五十年》:他的父母是来杭州的传教士,他在杭州出生,一直长到11岁,牙牙学语之时即操杭音,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到河坊街皇饭儿吃饭,会对伙计说:“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的入味,响铃儿要熬稍!”
创办胡庆余堂的胡雪岩曾与皇饭儿老板的先祖有过交往。当时胡雪岩还未发迹时经常挤在引车卖浆者流中到此吃大众化的门板饭,老板的先祖怜其境遇不佳,常关照柜上伙计。由其吃饭而后记账。后来,胡雪岩得逢左宗棠信任,一时身价百倍,待胡庆余堂开张时,已是身穿黄马褂的红顶商人了。此人君子不忘其旧,一日来到王润兴饭店,命从人配其吃门板饭,以重温旧时光景,是曰观者如堵,围店几重,欲看新闻。至此,胡雪岩是个精于做生意的商人,这举动无疑是为王润兴做了一次精彩的现场广告会。胡雪岩知恩图报,为了给王润兴饭店捧场,他还别出心裁请了当时杭州两个有名的英国人梅藤更与赫德到王润兴吃饭,梅藤更是杭州英国传教士办的教会医院广济医院的院长;赫德是杭州总税务司。胡雪岩请了这两位品尝了皇饭儿的拿手菜鱼头豆腐,咸件儿,醋溜鲩鱼,生爆鳝鱼等后,像杭州人一样伸出大拇指称赞,并用杭州话“顶呱呱”来夸奖。
“皇饭儿”几经易主,甚至一度关门停业,直至1952年上城区商业局聘请屠顺龙先生为餐厅经理,于城战开设皇饭儿,经过他一番苦心经营,终于使皇饭儿走上正轨,生意越做越红火,后于1991年停业,2003其子屠荣生于清河坊恢复皇饭儿王润兴双品牌营业。屠荣生师承近现代杭邦菜大师胡宗英,先后在天香楼,北京知味观,杭州酒家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领导工作,前后为叶剑英元帅,国家主席杨尚昆烹饪并受到高度赞扬。深谙经营企业之道在行业最鼎盛的时候,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帮助企业在二十多年里挺过无数风浪。如今过尽千帆,他依然坚持在传承中创新老派杭帮菜,赋予“老字号”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