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赵博文
峪因山而成。离博山城区只有四五公里的西北峪村,隐掩在大山环绕的北嘴峪之中,所以村名曾被叫作“北嘴”。后因众人觉得北嘴之名不够雅致,于民国十年改为北峪。1982年,因博山的白塔镇、八陡镇都有北峪村,为了避免重名,石门北峪村改名为西北峪村。
3月25日来到西北峪,大山中的小村庄民风质朴淳厚,村貌生机勃勃,与西北峪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聿泰的一番交谈过后,村里的几件事令人颇感“神奇”:年产30万斤的小樱桃种植地为啥不用农户辛苦打理?即将落成的智慧农贸市场如何做到“无人自助销售”?村里的“发展改革小组”咋都是“80后”……
村里的山上有抗战时期民夫修建的“遮断线”,尽头处还保留有碉堡的遗址。
西北峪村航拍图。
民宿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西北峪村是博山石门景区里距离博山城区最近的一个村庄,四五公里的路程只需十几分钟车程便能抵达,但是一过村口的高大石质牌坊,巍巍青山在前,潺潺流水在侧,乡间的独特情趣顿时扑面而来。
与一般山村的清净安宁不同,进入西北峪村,整齐的楼房在河岸左侧依次排开,河岸右侧则是正在施工的精品民宿,飘窗、庭院、小桥、流水……种种元素让这里透着“高端”的设计感,大路上村民来来往往,车辆不断,仿佛来到的不是一处有着四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而是现代化的旅游景区。
村里建设了农家乐的房屋,方便游客就餐。
来往的村民介绍,西北峪家家户户遍地是樱桃树,山上还有野桃树、花椒树、山药等多种山珍,继续向村里行走,穿过小桥便是一处石质四合院,院门口摆放着石碾子,院里的黄瓜顶花带刺,小白菜娇嫩欲滴,这里有供游客住宿的房间,还有提供餐饮服务的厨房和餐厅,游客吃、住、玩的多种需求都一应俱全。
小小的石碾子诉说着往日的历史。
航拍村内的民宿。
“西北峪村的民宿建设是从2018年开始,现在正在进行试运营。”袁聿泰说,“民宿可以可同时容纳约40户、近150人在村内留宿。这些年来村里硬化、拓宽了进村路,完善了水、电、天然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樱桃采摘体验游,就是为了让游客能‘留得下’、‘待得住’。”
对于民宿旅游的发展,袁聿泰也有自己的思路:西北峪村的村民们多已住进了楼房,民宿建设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土地,对于主要依靠农产品销售取得收入的村民来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就能在农产品销售、农家乐餐饮、观光采摘等各个环节帮助村民增收,让经济结构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经济发展可持续,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劲引擎。
“樱桃经济”走向文旅融合
“看这棵樱桃树,我小的时候就有了,就长在村子的路边上。”73岁的村民袁崇铁提起村里的樱桃树,颇为自豪:“咱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樱桃树,就是纯天然的,也不用打药,也不用施肥,到了每年5月份成熟后直接摘。”
村里的樱桃已经开花。
路边的樱桃树“花开十里,落英缤纷”。
樱桃有着“春果第一枝”的美誉,每年五月份先于其他水果成熟,果实璀璨晶莹,吹弹可破,口感酸甜,风味独特,颇受市场欢迎。西北峪村位于博山区经济开发区以西,石门景区北侧,坐落于夹谷台山北麓,三面环山,植被丰腴,石沟河支流穿村而过,山泉汇聚成溪,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樱桃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自建村以来,这里便生长着野生樱桃,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如同一个个小灯笼满缀绿叶之间,由于平时不需刻意打理,栽种易成活,樱桃也成为西北峪村家家户户的“致富果”。
“目前咱们全村有常住人口660余人,279户人家,几乎是户户种樱桃,年产量在30万斤左右,按照种植数量不同,收入也不同,按照10元1斤的价格,多的可收入近万元。”袁聿泰说,“而且咱这里的樱桃树最早全是野生的,400年前建村时便有了,樱桃不用刻意的浇水施肥,这种原生态的种植方法保障了樱桃成熟后的口感、品质。”
好果也怕巷子深。西北峪的樱桃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遇到销路难题时,袁聿泰恰恰使用了文旅融合的路子,办起了第一届樱桃节。“2017年的樱桃价格只有2块钱,看着村民对着满树的樱桃发愁,咱这心里也着急的不行。”袁聿泰说,“于是‘村两委’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筹办了第一届樱桃节,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最后平均价格能达到8元左右,此后樱桃节便一届届举办下来,村里老百姓的樱桃再也不愁卖了。”
村内有小河经过,两侧遍布村居。
村内建设的景观河。
2019年5月,西北峪村举办了第三届樱桃文化旅游节,采摘节期间平均每天吸引游客5000人,平均价格在每斤9元左右,并举办演出、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活动,不仅大大带动村民增收,更进一步打响了西北峪村的樱桃品牌,从单纯的销售,变成观光、采摘、住宿、餐饮的全产业链发展,依托樱桃及农产品产业基础,发展文化旅游项目。目前村里随处可见的樱桃花,正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樱桃开花后45天便能成熟,2020年的樱桃节已经排上了西北峪村的“计划表”。
智慧农贸市场打造村域品牌
“2019年村上与投资商合作,打造了西北峪村智慧农贸市场,今年的樱桃节,我们就准备用上。”谈起村里即将完工的智慧农贸市场,袁聿泰寄予很大希望,“村民不花一分钱,就能将农产品带到这里来进行销售,而且全部实现无人自助,不用在这里守一天,节省人力物力。”
村里的农家乐。
水井。
建设精美的农家乐。
2019年村里建设智慧农贸市场的场景。
西北峪村各类山珍物产丰富,樱桃、香椿芽、花椒、山洋姜、山药、各类野菜数不胜数,村民家中自己种植的黄瓜、南瓜、豆角经常自己吃不了,散养的野猪、山鸡等优质农产品更是需要销售渠道,为了给村民搭建农商结合平台,一座能容纳200余户商户的智慧农贸市场在村里拔地而起。
既然叫做“智慧农贸市场”,“智慧”在什么地方呢?袁聿泰介绍说,建成后的农贸市场无需专人在摊位看管,只要将销售的物品放在固定摊位上,顾客扫描二维码或者投放现金即可;另外,市场内将安装直播屏幕,实时显示农产品的生长情况:“比如说站在市场里,就能看到山上散养山鸡的实时情况,吃的是什么,生长环境是怎样的。让消费者吃到真正的原生态食品。”
“除了我们的山珍和农产品,我们还准备在这里面加入民俗的元素,手工馒头、传统豆腐、糖葫芦、炸油条、手工煎饼、窝窝头,这些农家特色食品都将入驻。”袁聿泰说,“未来这里也是我们打造旅游产业的一大特色,让游客不仅能玩、能住、能吃,走的时候还要捎走山货,让咱西北峪村的农产品成为这里的品牌名片,吸引更多人来感受这里的好山好水。”
“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走在西北峪村的乡间小道,不时看到来往的村民经过,76岁的张翠兰刚刚从山上摘下花椒,准备晒干后销售。记者了解到,村里像张翠兰这样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不在少数,有些住在村里集中建设的老年公寓里,也有腿脚灵便的依然住在自己家里,但无一例外,记者见到的老人不仅淳朴健谈,而且笑意盈盈。
村里建设的智慧农贸市场。
工人们正在施工。
“村上治安好,邻里感情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老百姓的安全感;村里通水通电通气,修路盖楼,这是给老百姓的幸福感;下一步,就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富起来,这也是现在我们正在做的,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袁聿泰说。
由于位置、交通、教育等种种原因,不少村落人员渐渐稀少,但是西北峪村全然不同。“全村近800人,常住人口660人,人心齐了,咱才能谋发展。”据了解,为了转变村民思想,对标先进经验,近年来西北峪村经常组织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学习,远的去过有陕西的袁家村,近的也去过身边的中郝峪。
为储备后备力量和人才智库,袁聿泰积极联系到村里的年轻人,成立“西北峪村发展改革小组”,帮村里发展,帮村上宣传,及时捕捉政策信息,寻找好的经验。“现在的年轻人思维先进,我们发展不能光看眼前,还要看到未来的发展,接触最新的信息,因为他们在外都有工作,我们就在每周六开会,让年轻人参与到村务管理中,献言献策。”袁聿泰说,“等我们发展到能给年轻人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时,就邀请他们回来,西北峪村的明天肯定是更具朝气、更具活力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