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灵芝 通讯员 谭宏丽 宋策
3月24日中午,博山公安分局食堂,民警自带饭盒前来打饭。大大小小的饭盒,伴随着战疫民警走过劝返点、执勤点,到过村居、高速路口,见证着主人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点点滴滴。有的饭盒上贴上了卡通图案,有的饭盒里夹带了小药盒,每个饭盒都在说话,讲述着背后的故事。
儿子送给张婷的葫芦娃饭盒。
饭盒的“话”
“妈妈要像葫芦娃一样勇敢,打败病毒就快回来!”
刘杨、张婷是博山公安分局的双警夫妻。疫情发生后,为了保持24小时战斗的状态,他们把孩子直接放到了父母家中,一别就是30天。
一天中午,张婷抽空回家拿换洗的衣服,在门口和孩子交换了饭盒。走到楼下时,6岁的孩子敲击窗户玻璃,提示妈妈看饭盒边缘。原来,孩子在饭盒边缘贴上了一个葫芦娃贴画,还在葫芦娃脚下画上了病毒模样的图案。
“孩子是在鼓励我像葫芦娃一样勇敢打败病毒,早点回家!”张婷瞬间泪眼模糊,给了窗台前的孩子一个标准的敬礼。
妻子为刘国栋制作套着小药盒的饭盒。
饭盒的“话”:
“老公,一定要记得吃药!”
1月25日,做完心脏支架手术的博山公安分局西冶街派出所所长刘国栋刚出院就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命令,他停止病休,不顾术后疼痛,带着抗排异药物冲到了疫情防控第一线。
因为术后康复的药很多,有六七种、十几片,刘国栋一忙起来就忘了吃药。妻子又生气又心疼,就找了一个小盒子专门装药,按天按量分门别类,码放得整整齐齐套在饭盒里,还用创口贴仔细地写上注意事项,贴在饭盒最显眼的地方。
刘国栋带着这个装满了药和爱的饭盒,和战友一起奋战在疫情一线。
战友送给王强的会加热的饭盒。
饭盒的“话”:
“战友,我们疼你,请保重自己!”
博山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民警王强今年59岁。由于年轻时经常加班加点不能按时吃饭,导致肠胃不好,一吃凉东西就肚子疼。战疫期间,他在高速路口检查站执勤,由于天气寒冷,送来的热盒饭半路就凉了,因为吃不上热菜热饭,他的胃病又犯了。
战友们心疼王强,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带电加热功能的饭盒,不仅能在执勤点上现场加热饭菜,甚至用车上的电源就可以加热,饭菜送到岗上还是热乎乎的。
“看到这个会加热的饭盒,我就觉得温暖,我就更应该好好干!”王强说。
战友加兄弟最默契的饭盒。
饭盒的“话”:
“兄弟,原来我们从未改变!”
博山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民警翟宁、孙钊是山东警察学院毕业的师兄弟。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两人同在博山公安分局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信息排查组,24小时在岗在位,即使在深夜接到指令,也要立即开展排查。
2月1日凌晨,熬夜完成一项信息排查任务后,两人因为没有吃晚饭一起到食堂吃泡面。相隔着一张桌子,两个人抬头时发现,彼此都还用着那个印着山东警察学院标志的“老饭盒”,从未换过。
初心未改,依旧是热血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