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中国”。“人体健康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威海市立三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张翠红说,良好的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人体通过自身调整,恢复机能和精力,抵御和化解疾病风险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健康十分关键的因素。
50多岁的市民李女士,因胃部不适而担心自己患上了胃部恶性肿瘤,每当躺在床上,就会胡思乱想,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女士的失眠更加严重,“白天头昏脑涨,晚上彻夜难眠”已成常态。后来,家人带她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没有发现大问题。然而,即使如此,李女士的失眠仍不见好转。“医生,近两天我几乎没怎么睡觉,感觉浑身都不舒服。”李女士第一次到威海市立三院睡眠医学科门诊就诊时说。“李女士的失眠主要是过度焦虑导致的,就诊时,除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外,还辅以药物治疗。”张翠红说,遵医嘱规范治疗一段时间后,李女士的失眠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同样被失眠困扰的还有40岁的姜女士。姜女士失眠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越是强迫自己快点睡,脑子越清醒,总想第二天的工作,害怕出错,“晚上七八点上床睡觉,经常折腾到凌晨一两点才能睡着。”晚上睡不好,白天脑子糊里糊涂,工作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几次出错被领导审核时发现,更感到惴惴不安,担心被炒鱿鱼,晚上更睡不着了。后来,姜女士来到威海市立三院睡眠医学科就诊,医生给她开了抗焦虑和帮助睡眠的药物,姜女士吃后效果不错,但稍一好转,她就停药,担心吃药会伤肝伤肾,也怕对药物产生依赖性。
“到睡眠医学科就诊的患者中,失眠占了大多数。”张翠红说,临床上,单纯的失眠症并不常见,很多时候,它是抑郁、焦虑的表现之一,失眠只是症状之一。“要规范治疗焦虑、抑郁等,药物需要足量足疗程服用,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药、停药。这类药物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是安全的,不能因噎废食。”
“健康的睡眠既要有量,又要保质。睡眠的量要合适,质更要保证,两者缺一不可。”张翠红说,健康睡眠可以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张翠红表示,量是指每天睡眠的时间,每个人每天睡眠时间与年龄、遗传、个体都有关,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婴幼儿每天睡觉10个小时以上,学生每天睡觉9-11个小时,25-60岁的成年人每天睡觉7-9个小时,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睡觉6-7个小时,一般就认为达到了睡眠的量。质是指睡眠达到的效果,优质睡眠包括入睡快、睡眠深、无频繁惊梦现象、起床后精神好、没有疲乏困倦现象等。“如果达到优质睡眠,也不必过分强求量,只要精神状态好,没有疲惫感就可以了。”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对睡眠要求过高的就诊者,他们大都是老年人,白天没觉得有啥不舒服,只是晚上不能‘一觉睡到天亮’,一般晚上八九点钟睡觉,清晨三四点钟就醒了。”张翠红说, “老人不能‘一觉睡到天亮’很正常,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脑功能减退、代谢慢,只要第二天精神状态不错就没啥大问题,不要因此而焦虑。”
张翠红同时提醒,如果以前睡觉没啥问题,最近一段时间频繁做噩梦,比如被人追杀等,梦中紧张、焦虑,吓醒后出现心慌、胸闷,甚至大汗淋漓等,可能与心理障碍有关,需要到专科就诊。
张翠红特别指出,健康睡眠决定着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睡眠,科学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提升幸福指数。
威海晚报记者 时英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