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气温明显升高,但天气多变,是不少“开春病”的高发期。近日,小晚从市中医院获悉,每年这个季节,受气候波动而保养不当的影响,市民容易患上感冒、呼吸道系统疾病,以及肠胃疾病、关节疾病、水痘、流脑等。市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艳苓提醒大家:春季应顺应四时规律进行养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加注意,远离“开春病”。
以防“倒春寒”
春天阳气生发,人体也逐渐复苏,新陈代谢活跃起来,皮肤和毛孔开始变得疏松。但此时气温不稳定,“倒春寒”时不时杀个回马枪,导致不少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人产生不适。再加上春季多风,更容易风邪入体,引发诸多“开春病”。尤其是体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更容易产生不适应症,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王艳苓介绍,春季养生第一法则就是“春捂”,“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春捂”既要保暖,也要适度。在穿着上的建议是:既要宽松舒展,又要柔软保暖。减衣要循序渐进,给身体适应的过程。但也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暖和越好,如果天气很暖和,还穿得过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更容易受凉。尤其是孩子,非常好动,如果给孩子穿得太多,出汗时更容易感冒。
在“春捂”过程中,可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重点保护下半身的腰、腿、膝盖、脚踝等容易受凉的部位。也可选择时尚又多变的“洋葱式穿法”,内层可穿排汗功能良好的衣物,中层衣物保暖,最外层防水防风,以应付天气变化。可视场合与温度,一层层加上去或脱下来。
尤应注意“春捂”
王艳苓介绍,“春捂”时,有些部位要给予“特殊关照”,不同的人群需要重点保护的部位也不相同。
“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而背部正是身体阳气汇集的地方,千万不要受寒。”王艳苓说,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有颈椎病病史的人,后背受寒后容易出现肩颈部僵硬不适;很多阳气不足的人,尤其伴有心脏病病史的人,后背受寒后很容易出现后背放射痛,需多加注意,及时就诊。
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如果腹部不注意保暖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头部最易散热,做好保暖工作才能预防头疼、感冒、气管炎等疾病发生。尤其是一些体质较弱的人,春天可以戴顶帽子。
足部是人体保健养生的一个重点区域,受凉会引发很多疾病的侵袭,也是保暖的重点区域。
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由于多患有基础疾病,对外界的反应性下降,适应能力不强,更应注意“春捂”。前胸后背、足部、关节等部位都是保暖的关键部位。
对于女性而言,要着重做好下半身的保暖工作,尤其是腰骶部、膝部、小腹部、足部等,受凉容易血行不畅、手足冰冷、面部长斑,甚至影响生殖系统。
养阳为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所以中医有‘春宜养阳’的说法。养,就是培养、维护。”王艳苓说,经过一个漫长的寒冬,为了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体内的阳气总有不同程度的消耗或蛰伏,所以要养阳,在衣、食、住和行上多加注意。
饮食上,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如大枣、蜂蜜、山药等,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健脾生血,有益健康。饮食要清淡,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不宜多吃辛温太热的刺激性食物。适时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以增强抵抗力。同时,春季干燥,应多补水,除了平时多喝水外,还要多吃多汁的蔬菜水果。
作息时间也要应四季时令变化调整。王艳苓介绍,春季作息宜“夜卧早起”,即晚一点睡早一点起。但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好在晚上11点前睡觉,否则也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运动方面,此时不宜进行剧烈消耗的运动,应以和缓为主,如打太极、慢跑、踏青、爬山、钓鱼等。
春季养阳,还要注意情绪上的调解。春季肝火旺盛,很多人一到春天,就容易激动易怒,情绪波动很大。此时养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做到心胸开阔,不要暴怒或悲伤抑郁。首先,要学会用意识控制,培养开朗的性格;其次,要会运用疏泄法,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发泄出去,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此外,要积极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用兴趣爱好丰富日常生活。
另外,春天还是个可以“光明正大”伸懒腰的季节,能够帮助升发少阳之气;头为诸阳之会,春季梳头也可以“养阳”,对保持大脑活力有很大好处。同时,春季居室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在阳台上种些花卉,摆上盆景,既可美化环境,又对人体健康有好处。
威海晚报记者 常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