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宁宁 白浩力 杜兴凤
记者 马冠群 报道
晨报讯3月12日,沂源县燕崖镇桑家峪村委会院内,82名村民神情严肃,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主持人的讲话,有村民甚至掏出怀里的小本子,认真记录着。是什么重要的事,非要在疫情期间召集村民开会?原来,当天会上确定了该村利用城乡用地建设增减挂钩项目进行搬迁改造的“大事”。此次改造可唤醒村里126.5亩“休眠土地”用于建房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的耕地还可用于发展高效农业。
“咱桑家峪村今天召开村民大会,商量一下利用城乡用地建设增减挂钩项目,进行整村搬迁改造的事。项目完成后,咱村民就都能住上二层小洋楼了。项目计划今春开工,年底竣工,时间紧,所以召集大伙来,听听大伙的意见。”村民大会在沂源县燕崖镇党委书记宋传伟的介绍中开场。
会上,有村民问‘增减挂钩’到底是啥?宋传伟耐心地讲解到,其实就是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以桑家峪村为例,村内共104户245人,耕地面积260亩,荒山面积2600亩,村居民点面积126.5亩,现常住户71户156人,长年在外33户,空闲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变成了危房。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后,70岁以上及鳏寡孤独的30户38人可以住进幸福院,70岁以下的74户207人按一户一宅分配楼房一套,无偿使用。
不仅如此,安置完成后可结余耕地96.5亩,按25万每亩,可用资金2400万元。同时,还将通过招商引资,依托村内老房屋,统一流转建设精品民宿及农家乐。结余的耕地,村集体会统一流转,发展高效农业,村民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实现长期分红收益。
当天,宋传伟还给大伙算了一笔增地增收、环境改善的账。桑家峪村是纯农业村,年轻人多数都到外地打工,留在家种地的是极少数,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每亩可以拿到千把块的流转费用,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同时,还可以优化土地分配;不光是土地流转有收入,新楼建成后,周边基础设施也随之提升,可以发展旅游项目,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宋传伟的讲解让在场的村民三五一伙不时低声交流,随后频频点头:“嗯!是这么个理儿!我觉得,跟着党走吃不了亏,有小洋楼谁还住土坯房啊!这事必须点赞。”
村民的点赞正是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肯定和支持。其实,桑家峪村只是淄博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的一个缩影。截至3月11日上午,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已对沂源县10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进行拆旧安置实施方案评审。此次评审项目涉及8个镇(街道)24个行政村,计划新增农用地501亩,其中耕地476亩,计划节余挂钩指标501亩。
3月12日,村民大会后,村民现场参与填写《是否愿意拆迁调查问卷》。截至3月17日,已经有101户签订《拆迁安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