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位于环翠区花园中路的鲁海楼开门迎客,由于口味地道、用餐体验好,再加上赶上年根儿,鲁海楼刚一开业生意就不错。年前,顾客们就把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包间预定得七七八八了。为了迎接预期中的客流,鲁海楼提前储备了大量的海鲜、肉类、蔬菜等原材料,还安排好了春节期间的值班员工。
没想到,却遇上了疫情,但鲁海楼没有坐等。卖盒饭、卖蔬菜礼包、粉丝群秒杀菜品、无接触取餐、公众号外卖小程序……施展了“十八般武艺”,鲁海楼硬是撑了下来。
闭店期揽活
员工终于有活干了
麻婆豆腐、熏鱼、孜然肥肠……3月14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鲁海楼员工小李和同事们正熟练地分菜、装盒、打包。这是当天鲁海楼给高区的抗疫爱心志愿者准备的600多份盒饭。
配餐现场。
可别小看这些盒饭,这是疫情期间鲁海楼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2月初至今,正是盒饭业务为鲁海楼延续了生机,又为复工打下了基础。
正月初一晚上,到鲁海楼就餐的顾客比前一天少了许多,还不断有顾客打电话退订。到了初二上午,仍有许多顾客退订。看着营业额断崖式下跌,鲁海楼老板于海川当时就懵了。开业不足1个月的鲁海楼,还没来得及在春节假期大展身手,只能关店。
安顿好春节值班的员工,于海川回到家里,开始了做餐饮以来的第一次休假。他本来很乐观,认为疫情很快能过去,四五天后就能恢复正常营业。没想到,正月初七收到了延迟休假的通知。他心里一下子没了底。
除了每天都盯着疫情新闻,于海川休假时还每天到鲁海楼转转。房租需要支出,备战春节假期采买的食材因腐败变坏不得不扔、部分员工留守店里待命……每天一睁眼,就有一大笔开支白白在他眼前溜走。
老板压力山大,员工们同样背负着经济压力。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必须让员工有活儿干!一天,开车路过社区卡点,于海川看到大冷天还坚持在一线服务的志愿者,突然想到“我们可以给志愿者做盒饭啊!”于是,他主动出击,争取到闭店期间的第一份业务。随即,鲁海楼100多名员工分成3批,开始每周轮换上班。
“头一次对上班这么有热情。”复工后,员工小苏开心地说。
平价卖蔬菜
顾客直呼“太便宜了”
2月初,正是防控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市民对新鲜蔬菜的需求高涨。
“外面买菜太难了,能不能买一些回家?”看着后厨采购的新鲜蔬菜,一名做饭师傅试探着问。于海川一听,联想到自己一家四口同样存在买菜的需求,敏锐地意识到,当下,买菜正是市民的刚需,而鲁海楼依靠完备的供应链,采购的蔬菜价格便宜,又新鲜。
会员群里订餐。
于是,鲁海楼开始在同一旗下的刘一手微信粉丝群和公众号里推出8斤装的超值蔬菜大礼包。一份蔬菜大礼包包含西红柿、茄子、辣椒等8到10种蔬菜品种,足够市民在家吃一周,价格还不到30元。有市民订购了1份,拿到手一撕开袋子,脱口就是一句:“怎么这么多?”
“太便宜了!”粉丝群里的会员们感受到实惠,纷纷与好友、家人分享这个给力的粉丝群。第一个周,鲁海楼的蔬菜大礼包就销售了200多份。
“卖菜的主要目的是回馈顾客,让顾客感受到我们的高附加值。”于海川坦言。
粉丝群秒杀菜品
社群迅速壮大
线下做盒饭、线上卖蔬菜,鲁海楼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过去,鲁海楼就注意打造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联动,紧抓顾客进店消费体验的同时,通过微信粉丝群、微信公众号、外卖平台等线上渠道服务顾客,塑造品牌形象。特殊时期,线下堂食干不了了,就凸显出线上业务的重要性。线上业务不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增收手段,而是连接顾客和企业的唯一桥梁。
制作客人定制的水煎包。
鲁海楼决定趁机进一步探索线上业务发展方向,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布局。第一步,就从搞社群、增强客户黏性开始。
除了在粉丝群里卖蔬菜,鲁海楼又通过刘一手粉丝群组织起秒杀菜品活动。酸菜鱼、麻辣鸟贝、酱肘子……鲁海楼每天精选5到8道顾客在家做不了又喜欢的本店特色菜品,以成本价和“线上秒杀,线下自提”的方式回馈顾客。
鲁海楼发动员工拉顾客加入粉丝群,鼓励顾客拉顾客。粉丝积累、每日秒杀、微信群推广,一个两三百人的粉丝群迅速壮大成两个500多人的粉丝群,鲁海楼也拥有了自己的专属社群。
外卖自提 无接触取餐
为了让顾客更安心,鲁海楼还设计了极具仪式感的取餐方式。他们在店面专门辟出取餐区,作为菜品的指定放置位置。约定时间前,员工将做好的菜品放到取餐区,顾客在约定取餐时间内直接进入取餐区自取,全程无接触。
为线上订餐装箱。
饭菜打包完成准备配送。
除了粉丝群秒杀菜品,鲁海楼还充分利用原有的微信公众号外卖端口以及外卖平台等渠道继续外卖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海楼的生意虽不像年前那么火爆,好歹收支平衡了。
“现在不考虑挣不挣钱,最重要的是用业务去维护客户、发展团队。”于海川说,饭店运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正好趁着这段期间业务不多,好好调整菜品、优化流程、培养团队。“等到全面恢复堂食,鲁海楼要给顾客带来更好的就餐体验。”他表示。
威海晚报记者 冷信信 文
王晓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