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虽然形势平稳,但疫情并未结束,马虎不得。即便如此,憋了一个多月的人们,还是迫不及待地开启了“疫情后你最想干什么”的话题。
答案五花八门,但痛痛快快玩一次、吃一顿,成了热门。是啊,谁都有梦想,何况这个小小的愿望呢。对疫情,我们信心越来越足,也越来越乐观。
这个时候,我却想起了一个有点悲观的故事。
有两个人,从小玩到大,关系一直不错。随着渐渐长大,因为观点不同,两人不断爆发激烈的争论,伤了感情;争论之后,陷入冷战。两人的关系,就这样若即若离。
后来,其中一个人生了重病,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决定在去世之前,修复关系。他打电话给发小,发小赶来看他。病床前,他对发小说:“咱们不再争论了。我原谅你了,你能原谅我吗?”
发小含着泪,点了点头。毕竟人都快死了,还争个啥劲儿?
躺着的那家伙很感动,完成“修复关系”这桩心愿,让他心情好了起来,病情似乎也有点减弱。他犹豫了一下,接着对发小说:“还有一件事……如果我这回病好了,没有死,那咱俩今天的话都不算数!”
瞧见了没?这就是人性。故事虽然有点无厘头,却反映了一种真实:一旦困难过去,人们就不会再珍惜;逆境中可以同舟共济,顺境下喜欢过河拆桥。
这种论调,显得悲观了些。所谓悲观,是把客观世界看得太重,把困难考虑得太多。在形势平稳、局面大好的时候,多一些悲观的视角,未必是坏事。疫情之初,在某些人宣称“可防可控”的时候,悲观的论调会带有警示意义;在疫情即将结束之时,从悲观的视角进行反思,更有利于前行。
相反,局势越困难,越需要乐观主义者,越需要乐观的视角。封城的武汉,宅在家里的群众,如果没有乐观主义,没有点自娱自乐的精神,恐怕早就憋疯了。乐观精神,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坚定我们的信心,成为我们支撑下去的伟大力量。
同样,局势越来越明朗的时候,我们反倒需要悲观的视角,来更全面地分析各种困难、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盲目乐观。尤其是对未来的反思,不能不多一点这样的视角。
我们要想想,疫情之后,自己最怕什么。我最怕的,是人们会好了疮疤忘了疼。那么,政府呢?企业呢?
管理者该问问自己:执行力是否强大?组织是否得力?决策是否科学?调度是否灵活?系统是否协调?企业也该问问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强大吗?资金充足吗?产品是否多元?科技含量是否足够?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录者,都是疫情的见证者。重要的是,要以此为鉴,在挫折中成长,而不是好了疮疤忘了疼,让疫情中的经验与教训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