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壶热姜汤、一句句暖心的问候、一次次义务跑腿……在这个处处透着春意的城市里,防疫“后援团”在默默地为战“疫”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是普通居民,是平凡的社区工作者……他们用爱心将一件件小事连成串,串成谱,奏响了城市温暖主旋律。
一个多月来,吕爽晶(右)一直用手拿的蓝色暖瓶为社区防疫人员送姜汤。 于晶供图
3月11日9时许,环翠区环翠楼街道杏花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曲波来到社区执勤点,当她看到眼前两个熟悉的蓝色暖瓶时,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一个多月来,这两个蓝色暖瓶每天早上都会出现在这里,里面盛的是专门为社区防疫人员准备的红枣姜汤。
“吕大哥真是费心了,每天都来送。”看着两个暖瓶,曲波感动地跟同事念叨着。她口中的“吕大哥”,正是一个多月来坚持来送热姜汤的社区居民——吕爽晶。
“这件事说起来很偶然。那天天很冷,我正好没上班,看到社区防疫人员坚守在室外,就想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熬点热姜汤驱驱寒。”吕爽晶说,第一次熬姜汤设备不齐全,他在家搜罗了一些材料,熬好姜汤后,用一个老式铝水壶送了过去。当天晚上,他取回水壶,发现姜汤还剩小半壶,他意识到,应该是铝水壶不保温,导致姜汤很快就凉了。为此,他特意买了两个暖瓶及煮姜汤的材料——姜、红糖,还有提高免疫力的维生素C泡腾片。从那天起,他每天雷打不动地给社区一线战“疫”人员送去两暖瓶姜汤。
刚开始,他总是趁防疫人员忙时悄悄把姜汤放下,然后“闪退”。直到最近,他上执勤点取暖瓶,被社区工作人员“逮住”,这才见到了“庐山真面目”。
一个多月来从不间断的暖心姜汤,成了社区防疫人员心中沉甸甸的温暖。
“社区工作人员为我们在‘战斗’,我就做点后勤工作表示支持,只要防疫工作不停,我这两壶姜汤就不停。”吕爽晶说。
狄晓辉(右)走在送餐的路上。 威海晚报记者 薛航 摄
“大姨,是我啊,我来给您送饭了。”11日11时许,经区凤林街道丽都社区工作人员狄晓辉敲开独居老人孙月兰家的门。接过热腾腾的饭菜,94岁的孙月兰拉过狄晓辉的手不住地道谢。
因为一口气爬了5层楼,狄晓辉气喘吁吁。她顾不上这些,细心地帮老人把包装袋拆开,又把饭菜在桌子上摆好,然后和老人道别,赶往下一个 “订餐者”家中。
“兼职”送餐这个活儿,还要从半个月前说起。丽都社区去年底开办了一个社区食堂,它除了为社区居民日常就餐提供方便外,还为社区70周岁以上的老人优惠供餐,同时,还免费为社区5位独居高龄老人提供午餐、晚餐,并送餐上门。半个月前,考虑到辖区居民就餐需要,社区食堂在向相关部门备案并通过检查合格后恢复营业,开通外卖订餐服务,恢复为5位高龄独居老人免费供饭并送餐上门。居民从社区食堂订外卖,如果需要送饭上门,这里提供免费送餐。
丽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文秀介绍,考虑到辖区一些老人和部分居民不方便出门,也为了给居民提供便利,减少他们不必要的出行,社区食堂及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轮流当起“外卖小哥”,为几十名居民免费送餐。
“社区食堂就是为了给居民行方便,我们累点不算啥。”狄晓辉说。
刘连荣(右)将一社区居民网购的油饼免费送到其家中。威海晚报记者 周颖 摄
“刚接到快递电话说件放到门卫了,这没等多一会儿您就帮我送来了,真的谢谢了。”11日下午2时许,家住孙家疃街道伴海社区的李女士在家收到之前网购的4斤油饼。为李女士送快递的,是小区保洁员刘连荣。
疫情发生后,考虑到小区内有不少老人和居民不方便外出,刘连荣决定利用工作之余为居民义务“跑腿”,这期间,她爬楼送过面、送过菜,帮居民买过药,偶尔从门卫取快递帮居民送上门……
前几日,小区一住户的亲戚送来一些生活用品,由于这个住户不方便外出,小区门卫通知社区网格员为其配送。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刘连荣看到,她毛遂自荐,骑着自己的电动车将这些东西送到住户家里。
“有时候跑前跑后累得呼呼直喘,但看到大家可以用上急需的东西时的那股高兴劲儿,我自己也很开心。再说了,跟防疫人员比,我干这点活儿算啥。”刘连荣笑着说。
如今,同为小区保洁的李文芹也开始和刘连荣一起,帮小区不方便的居民和老人送东西,而更多像他们一样热心人一直在防疫工作者身后默默助力。他们,都是这个城市爱的“传送带”和坚实的防疫“后援团”。
威海晚报记者 常会会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