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首席评论员 高金国
科学家史蒂芬·平克做过一个关于人类暴力史的演讲。演讲最后,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一段话:
“不论什么原因,我认为暴力事件的减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使我们开始追问,不仅要追问为什么会有战争,也要追问为什么会有和平;不仅要追问我们做错了什么,也要追问我们做对了什么。正因为我们做对了一些事情,找出我们做对了哪些事情就会很有意义。”
随着形势的日渐稳定,对疫情的各种反思,成了一件大家关注的事情。2003年非典,2020年新冠肺炎,如果以后再出现疫情,我们还会重蹈覆辙吗?
回顾,是必须的;反思,更重要。不回顾,不会进步;不思考,无以提高,甚至会在同一个坑里栽跟头。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顾、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思考,也很重要。
史蒂芬·平克这段话,可谓切中要害。我们的确要反思做错了什么,更要反思做对了什么。做错的,算教训,以后注意避免;做对的,是经验,要积累,要总结。两方面齐头并进,应对未来的问题,才会得心应手,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疫情初期的失误,要认真反思,总结教训,比如信息的不透明、措施的不果断,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训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用来汲取的,是用来内化为应对措施的。浮于表面,或者找借口托词,或者只知道批评、咒骂,不仅于事无补,反倒贻害更深。
我们面前就摆着活生生的例子,一些国家在中国奋力战疫的时候,各种挖苦、各种讽刺、各种批评,唯独没想想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别人的教训,到了他们身上,还是教训;张三犯错,李四笑话完,又把张三的错误重演一遍。不得不说,这种“傻劲儿”,是全人类的劣根性,没有哪个国家能免俗。
我们做对了什么,更值得总结。错,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因素。比如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全新病毒,极其狡猾,就连我们尊敬的钟南山院士,最初也没想到它的潜伏期最长能到21天。这种客观因素之下,仓促应对,主观上如果不能严阵以待、谨小慎微,就会吃亏。
做对了什么,则完全是主观因素。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努力、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忍耐,令人赞叹;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的速度,令人震撼;截断病毒传播路径的各种举措,令人动容。这些,一定要留在史料上,一定要留在当政者的记事簿里甚至脑海里,形成经验,拿来就能用。
总结“做对了什么”,目的不仅仅是提振信心,更是提高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错的,关键在如何改;对的,关键在于如何内化、升华和提高。避免错的,发扬对的,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