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各项疫情监测数据的持续向好,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转入新的阶段,也给我们的生活、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太多变化。鲁中晨报近期推出“战‘疫’新观察”栏目,聚焦社区管理、城市配套、基层党组织建设、志愿组织发展、市民生活习惯等方面,共同关注这些变化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文/图 记者 姜涛
2020年的春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几乎每一个人都和战“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有效防止病毒的传播,人们都尽可能地宅在家里,曾经奢望的“春节再长一些的假期”,就这样不期而至。
疫情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暴露出社会发展现存薄弱环节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
作为这座城市中的一员,我们不仅有责任去思考疫情影响下的城市经济发展,更应该学会梳理邻里、家人之间本不该陌生的关系。
我们盼望着令人怀念的生活尽早回归,也期许因生活方式改变而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网上购物改变居家生活
从2月10日返岗派送积压快件,到2月16日揽收本地快件,快递员孔晓君的这个春节过得着实不轻松。
“很多生活区都设置了劝返点,外人无法进入,这给快递派送增加了难度。”
3月8日上午,在位于淄博柳泉路的一社区外,一名“外卖小哥”正在配送市民通过线上超市购买的生活用口。疫情期间,线上购物成为了市民的一种习惯,活跃在一线的配送人员打通了居家隔离状态下商品流通的梗阻。
3月5日,孔晓君告诉记者,在过去近一个月间,几乎所有复工的快递员都已习惯了早起,为得是“抢占”社区之外剩余数量不多的快递柜。
“疫情发生前,通常是早晨八点左右到公司,完成快件分拣后,十点左右到达派送区域。疫情期间,工作时间约整体提前了一个半小时。”
即便如此,社区外围数量不多的快递柜依然满足不了疫情期间巨大的快递投放量,许多快递员也因此习惯了在社区劝返点的“红线”之外,不厌其烦地打上一中午的电话。
3月7日上午,淄博高新区一社区外,一名快递员正在等待居民前来取件。疫情期间,劝返点的设立将不少快递柜“隔离”在了社区内,给快递派送增加了难度。
毋庸置疑,疫情期间,线上购物进一步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更多的网络商品销量促进了从物流集散分发到送达商品终端客户这一方式的进一步深化。
在这次全民战“疫”的过程中,许多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们,打通了隔离状态下商品流通的梗阻,将日用必须品送到了有需要的居民手中,解决了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而居家隔离产生的另一个“副产品”是使许多市民重新“回归”家庭,将厨房内的设备认真地试用了一遍,合格或不合格的家庭版“行政总厨”因此纷纷出笼,从昔日在朋友圈中晒各大饭店的菜肴到晒出自己手的家常菜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市民重新定义了“家”的概念,家庭也因此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
“电烤箱、空气炸锅、多功能电饭煲、手工锻打的铁锅,这段时间,光买这些厨房电器和各种锅就花了近两千块钱,自己的厨艺也因此‘突飞猛进’,突然发现,原来做菜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3月5日晚,张店市民张倩茜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每晚通过微信朋友圈晒自己当天所做的家常菜已经成为她的一种习惯,好友们的点赞和评论让她充满了成就感,来自家人的赞许更令其倍感欣慰。
“近两个月的居家生活,在家做饭的习惯已然养成,这一习惯重塑了家人之间的关系,相信在疫情结束后也会持续下去。”张倩茜说。
视频授课普及在线教育
从质疑、抗拒到认识、接纳,宋雪和她的两个孩子仅用了短短一周,便与线上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完成了衔接。
“其实,还是因为此前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认识,起初确为被迫接受,但这也是唯一的选择。”
3月6日上午,家住淄川的宋雪告诉记者,疫情期间,面对“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她第一时间从网上给自己的两个孩子物色了一家在线培训机构。
虽然不是所有教育培训机构都已意识到线上线下融合趋势的重要性,也并非所有教育品类都适合线上教学,如舞蹈、乐器相比学科知识培训对在线授课的接受程度要低得多,但毋庸置疑,受疫情影响,转型线上已然成为了眼下教培机构实现创收的唯一可行的自救之路。
“对此,一开始我是质疑的,孩子们也表现得十分抗拒,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发现效果还不错,孩子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
如宋雪所说,此次疫情让教育系统、教师、学生和家长第一次认认真真地使用和体验了教育信息化产品,这对市场的成熟度、用户的认知和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一次机遇。而
受疫情影响,不少线下教育机构遭遇毁灭性打击,错失寒假和春季班招生旺季,损失惨重。
“面对不可抗力,坐以待毙显然不是权宜之计,只有放手一搏探索线上教育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当然,对于很多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来说,转型线上也并非说转就能转,在毫无准备之下,转型难度可想而知。”
3月6月下午,淄博一正规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李秀华告诉记者,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虽说在线教育机构迎来机会,用户成倍增长,然对于中小型机构而言,于疫情期间另辟蹊径并非市场红利,更多是严峻的考验。
“例如机构组织架构、管理、财务、业务等多个方面,在疫情、假期、远程办公多种非常环境下,在线教育机构想实现正常运营并不容易。”
如李秀华所说,疫情对教育方式的改变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在线视频授课,但不可否认,在线教育模式从技术到管理应用会因此受到催化,于产业层面实现迅速成熟和普及。
得以重塑和需要反思的亲子关系
疫情之下,长达50多天的居家隔离也在重塑着每个家庭的关系。
由于学校至今尚未开学,大中小学生均“老老实实”地呆在家中,平日里借口工作忙而无暇陪伴子女的父母也因此有了与孩子们长时间接触、交流的机会,而随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亲子关系的梳理重塑也由此成为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媒体的宣传之下,一个个感人的战‘疫’故事催人泪下,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也深深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
3月7日,家住张店的赵海燕告诉记者,她的女儿正在读高中,此前,处于叛逆期的女儿一直喜欢和父母唱反调,有时候甚至还和父母“对着干”。
因为工作的原因,赵海燕和丈夫所在的单位先后复工、复产,两人早早便回到了战“疫”一线。
“我们上班后,独自在家的孩子突然变得懂事起来,不仅学会了做饭,连复习功课也变得十分自觉。”赵海燕说。
而相对于赵海燕的欣慰,同为母亲的谢佳薇却让自己10岁的儿子搞得有些“抓狂”。
“因为每天无法出门,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差,怎么劝说都不听,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谢佳薇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因为自己工作太忙,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受此次疫情影响,好不容易有时间陪孩子了,却遇到了与孩子沟通难的问题。
为此,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谢佳薇翻阅了数本有助于梳理亲子关系的书籍,关注了多个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公众号,随着不断地学习也渐渐找到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合理方式。
不仅仅是因居家隔离被重塑的亲子关系,受疫情影响,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都市生活的人们,并没有“街坊”的概念,平日里楼道或电梯里见了面,点点头,便算是打了招呼。而在疫情期间,一栋楼或一个小区一般都会建个“邻里群”,拼单购买消毒液,一起“团购”蔬菜日用品等,这种新式的守望相助,有效梳理了原本陌生的邻里关系。
现实中,每次疫情都是一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疫情影响之下,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进一步被强化和普及,消毒液、口罩已然会成为居家必备的用品,而出入人员密集场所时戴口罩也因此成为了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眼下,随着各项疫情监测数据的持续向好,市民的生活正在趋于正常,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我们盼望着令人怀念的生活尽早回归,也期许因生活方式改变而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