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日前,全市春季造林绿化工作已全面铺开。从3月1日至3月31日,在市林业局的组织下,按照专群结合原则,全市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群众及专业绿化队伍将分批次、分时间前往指定地点参加植树活动。据介绍,今年全市计划植树造林6万亩。其中新增造林0.84万亩,人工更新造林1.22万亩,低效林改造造林4.0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55万株。
专业人员在山体上植树。
专业设备助力植树。
3月5日早晨6时许,里口山区域仙姑顶景区植被恢复提升工程项目负责人刘江丰和往常一样早早起了床,“天气比前一天暖和,山上作业的难度应该会小点。”他心里想着。刘江丰和团队35名工人负责的作业区域在景区100多米高的山腰上,这里山体陡峭,多是裸露的岩石,普通人攀爬起来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更别说要在这里人工植树造林了。但这样的环境对刘江丰的专业团队来说却是“小菜一碟”,经过他们的恢复改造,不仅能保证树苗的成活率,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美化,保证四季常绿并有花草点缀。这是刘江丰团队的“金字招牌”,也是环翠区自然资源局向他们抛出“橄榄枝”的原因。仙姑顶景区地形复杂,个别区域坡度较陡,植被成活和养护难度大,需要专业队伍发挥技术优势,确保植被恢复、提升效果。按照全市倡导的专群结合原则,环翠区自然资源局多方考量,将目标锁定了刘江丰所在的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双方经过为期1个月的考察、商议,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今年2月底,刘江丰带着专业团队开始在仙姑顶景区“大展拳脚”,着手植被恢复提升工作。顺着蜿蜒的山路往上走2公里,新修的防火通道两侧及景区大殿北的裸露岩体区域便是刘江丰他们的作业现场。近2万平方米的范围,35名工人均匀分散其中,有的正在进行类壤土基质喷播,将裸露的岩石覆上土层;有的在建植物垫围堰……大家戴着口罩,保持着安全距离,“各自为战”。刘江丰则负责把关基质材料配比,并帮助工人解决现场遇到的技术难题。“我们的工人都是有着5年以上种植经验的老手了,全国各地哪里的植被恢复起来麻烦、地形复杂,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刘江丰骄傲地说。从早上6点到傍晚天黑,是刘江丰专业团队一天的工作时间。作业短短几天,植树现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A区试验段已完成80%,后天我们就可以栽苗了,接下来每天都能看到新变化。”刘江丰介绍。在仙姑顶区域植被恢复现场,志愿者正在山上植树。
专业团队承包了高难度区域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在种植难度较小,土层较厚的片区,则活跃着干部群众、社会志愿者义务植树的身影。连日来,他们抢抓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分散作业,种植树苗,一声声有力的吆喝,一个个忙碌的动作,勾勒出一幅幅“防疫不误春种”的画卷。3月5日早上8点半,环翠区人民检察院9名工作人员穿上了蓝色的志愿服务马甲。“按照市里的安排,今天是我们单位到仙姑顶景区义务植树的日子。”环翠区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张大强兴致勃勃地说,今年是他参加义务植树的第四个年头,与以往不同,这次不仅负责的区域植树难度较大,还实行了“分包制”,从树苗种下到后期维护,都要负责到底。这样的新规定也让张大强对此次义务植树格外重视。看着眼前起伏的地形环境,张大强和同事们捏了一把汗,讨论后决定将树苗、植树工具、水先运到山顶上,从上往下栽种。大家三两结对、分工协作,挥锹铲土、植入树苗、培实新土,一棵棵小树苗逐渐成行成片。同在现场参加义务植树的还有环翠区民政局和环卫局的志愿者们。一上午时间,经过现场70余名志愿者热火朝天的劳动,一排排新栽树苗在春日里迎风挺立,为初春大地增添了一抹生机。仙姑顶景区及周边是今年环翠区植树造林的重点区域,环翠区提前准备了黑松、黄栌、连翘等各类绿化苗木12.7万株,并按照专群结合、分片包干、长效管护等措施,全面推进里口山区域植被恢复提升工作。据统计,目前已有600余名机关干部和社会志愿者参加,栽植黑松1万余株。我市今年春季植树活动除了要抓好里口山区域植被恢复提升和松材线虫病采伐迹地植被补植工程外,还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大“四旁”植树力度,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实施408个村庄的绿化提档升级,栽植各类绿化苗木40万株。与此同时,结合2020年市级重点项目、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城建重点工程安排方案,围绕绿道建设,做好沿海防护林、滨海步道补植和完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