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利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迅速行动,扎实开展“携手文明 共同抗‘疫’——文明实践在行动”主题活动,动员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志愿服务队伍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力量深度参与到一线防控、线上线下宣传引导之中,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强大力量。
宣传引导“广播员”
“非常时期,新时代文明实践——‘疫’起来挑战来啦!”2月21日,利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思路,充分考虑到群众宅不出户的情况,与“学习强国”挑战答题“联姻”,在“凤德利津”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线上知识竞答赢取奖品文明实践活动。短短三天的时间,超过3000人次的阅读量,获奖人数100余人。
微信公众号、大喇叭、宣传栏、横幅、电子显示屏、明白纸......这是利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宣传“武器”。该中心广泛开展疫情防控公益活动、动态信息、科普知识、卫生行为习惯等宣传,引导群众科学理性对待疫情,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宣传资料(含明白纸)10万余份,发布疫情防控微信600余条。
利津县文明实践中心的文艺志愿者们利用歌曲、快板、朗读、漫画、剪纸、书画等艺术形式,把相关政策和防护知识进行再创作,通过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传播,深受群众的喜爱,让防疫防控宣传更入脑入心。截至目前,已创作各类艺术作品84件。
典型选树“推广员”
“对不起、对不起”利津县中心医院妇产科病房里传出一句句道歉声,利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大队梁春德是一名退伍军人,走进病房,先给妻子敬了一个军礼。自疫情发生以来,梁春德一直在国道路口值班,直到妻儿出院,他才利用换班的几个小时空档跑去医院见了孩子第一面。
不仅仅是梁春德,在战“疫”一线还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有捐款10万元的“山东好人”赵永森,疫情面前勇做先锋的“优秀志愿者”张瑞芳,“主动请缨”重返疾控一线的徐学廷等等。利津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机制制度优势,通过各分中心、实践站,及时推送工作典型,把发现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激励一线人员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方法。
移风易俗“倡导员”
“在现在的疫情形势下,我们非常清楚,不光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负责,把大家聚在一起太危险了,这种情况下,母亲一定会同意我们的决定。”疫情刚开始,汀罗镇汀河三村村民王麦亭的母亲病故。村文明实践站成员主动到家中做工作,与家属商量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经过劝导,家属决定简化悼念仪式,丧事只留4个直系亲属参与老人送葬。
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落实机制,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各村修订村规民约,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积极组织“家庭文明建设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争创和美人家”评等选活动。疫情出现后,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号召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移风易俗疫情防控宣传,号召村民喜事停办、丧事简办,减少扎堆、聚集,先后印发移风易俗倡议书2万余份。
志愿服务“战斗员”
发放宣传单、传播防护知识、协助路口执勤、入户排查传染源……文明实践志愿者们积极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和所在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隔离、秩序维护及公共卫生消毒等工作,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累计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万余人次。
县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团县委发起招募,成立全县青年志愿者队伍,大批返乡大学生放弃假期休息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青春力量。其中,秩序维护与便民服务小组已在社区开展工作3000余人次,大大缓解了一线防控的压力;舆论引导小分队吸纳120余名社会青年、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参加,面向各网络群体推送原创图片、视频100余个。
疫情期间,有为严寒中的值守人员送去军大衣的,有为一线人员送去酒精、消毒液、口罩等防护用品的,有不留姓名捐款助力的,还有免费为困难群众送菜送鱼的……捐款捐物成了普通群众积极参与防控疫情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邻里互助“服务员”
2月10日,北宋镇五庄村低保户王胜林突发心脏病,正在村口劝导点的五庄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长邵明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拨打120,将王胜林送至利津县中心医院。因为王胜林无儿无女,邵明强为他办理住院手续,陪护左右,在明确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才返回村里继续参与防疫工作。
考虑到王胜林的实际情况,实践站领导小组决定从劝导点储备的物资里拿出方便面、八宝粥等送往医院,解决王胜林住院期间的生活问题。“作为实践站站长,帮助街坊邻居是我的责任,但作为五庄村的一名村民,这些不过是‘搭把手’的事。”邵明强笑着说。
利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家门口的志愿、指尖上的服务”,着力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文明实践品牌。北宋镇推出“搭把手”志愿服务品牌,明集乡推出“灶”福邻里志愿品牌,利津街道凤凰社区推出“紫藤树下话家风”志愿服务品牌,陈庄镇堐西村推出“乐夕阳”帮老助老志愿服务品牌,临河村推出“临河蜜”志愿服务品牌……乡风、村风、民风不断向德向善发展。(通讯员:李伟伟 牟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