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89……送走了又一批度过隔离期的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面容憔悴的倪维栋长舒一口气,背起喷雾器,转身又投入到喷洒、消杀中。
倪维栋是一名有着16年军龄的退役士兵,2019年转业安置到郯城县胜利镇。部队服役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优秀士兵5次。到郯城县疫情隔离点的一个多月里,他凭借在部队培养地过硬作风,时时冲在前,事事干在先,喷洒、灭菌、杀毒,像冲锋陷阵的勇士一样,在与疫魔交锋的风险区内让军人“招牌”刷屏,被隔离点的群众亲切地称为阻击疫情的“守护者”。
“虽然不能和一线人员并肩作战 但一定要冲向战疫的最前沿”
春节刚过,疫情爆发。
正在家中收看新闻的倪维栋坐不住了。他摸起电话,连句过年话都不知道客套,就向胜利镇武装部长石猛表决心:“我曾是一个军人,现在也是一线人员,我要在这场战“疫”中做点事。”很快,他就成为郯城县隔离点的一名成员。
隔离点虽然不是医护救治的第一战场,但隔离的都是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对于这份“自找”的活,倪维栋着实满意了好一阵子,“关键时刻,只要能为国家做点事,啥活都成”。
为确保隔离人员住得舒适,他和其他人员对宾馆各楼层的每一房间进行清理、清扫、消毒,由于宾馆职工放假,他还主动当起了服务员,为每张床铺被子、换床单,以全新的面貌迎接隔离群众。而他和同事由于没有房间,只能在餐厅一角搭几块木板,打地铺休息。
倪维栋的家,距隔离点只有200米远,此刻竟成了“遥远”的相望。妻子大年初二就回到菏泽工作单位上,只能把一个8岁、一个2岁的孩子留在家中,由年迈的父母照看。一天晚上,2岁的女儿问他:“爸爸,邻居张叔叔一直和他闺女一起,你咋不回家和我玩呢?”听着电话里女儿稚嫩的哭声,他的眼睛湿润了,“爸爸有很重要的任务,在保卫大家的安宁,忙完这阵,爸爸好好陪你”。待哄到女儿入睡,他揉了揉红肿的双眼,又投入到工作中。
“我是退役军人,在部队防化连干过,消毒的任务就交给我吧”
厚重的防护服、密封的消毒面具、重大40多斤的喷雾器,室内外反复地喷洒、消杀,这些以前在电影里情形,竟然由自个上演了。
消毒是隔离点的主要任务,也是隔离工作最重的活。为了扛起这份重担,倪维栋对领导撒起了谎:我在部队防化连干过,消毒是我的老本行。其实,领导哪里知道,他只是基层连队的普通战斗员。
隔离点所在的宾馆共53个房间,室外2700余平方,为确保区域消毒不留死角,他兑好消毒水,背上蓝色喷雾器,楼上楼下、室内室外,一日数次进行日常消毒,最大限度的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尽管室外寒气袭人,但每趟下来,倪维栋都浑身大汗淋漓,连防护服都浸透了,顺着裤管流进雨靴内,每次脱下来都可倒出许多水。
每天几万步的行走,使倪维栋在微信运动圈长时期占领着封面。超负荷工作让他瘦了10余斤。别的同志心疼他,要和他替换工作,他连连摆手,坚决杜绝:我都操作熟练了,你不懂要领,别耽误事。全隔离点消毒的活,紫外照射、喷洒、消毒,他楞是一个人扛了下来。一个多月来,由于消毒彻底,隔离点没有出现一例隔离对象“阴转阳”现象,隔离人数也由3位数变成了现在的个位数。
皮肤蜕皮,衣服烧焦……倪维栋的工作,隔离区的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没有拥抱、没有握手,有的只是鼓掌、竖拇指。“没有你的付出,就没有我们早日地安全回家。”胜利镇杜圩子村的黄女士在走出隔离区一刹那,在鞠躬的同时,第一句话就是向倪维栋表示感谢。并叮嘱要千万注意身体,疫情结束后去她家串门。
“你好,这里是8888疏导热线,有事您请讲”
60多岁的老马被送到隔离点时,因担心染病、心情沮丧,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倪维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采取隔门劝慰、电话辅导,反复说明疫情可控可治,告诉他只要充满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在大家的鼓励下,老人逐渐走出阴影,目前已回归家庭正常生活。
老马的个例,让倪维栋眼前一亮。在他的倡议下,“8888”疏导热线开通。每晚8到11点,倪维栋准时坐到热线旁,为隔离群众进行热心耐心细心答疑。对每一个电话,他都认真倾听,不时给予鼓励,最后根据情况不同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对方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隔离观察。热线开通以来,先后有183名群众接受了心理辅导,走出心理阴影。很快,他在隔离点的声名大震,被亲切地尊为倪老师。
在为隔离点群众搞好疏导同时,针对个别工作人员疲惫心烦的实际,倪维栋还不忘给同事鼓气,“黎明即在前方、胜利必将到来!”“小草已经发芽,阴霾终将散去。”在他的感召下,工作人员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紧张忙碌地奋战在各自岗位上。
“疫”去不复返,花盛春天里。为了这个目标,倪维栋又带上装具,继续投入工作中……(记者 王巧 通讯员 侯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