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渤海
通讯员 齐山芹 唐新玲
2月28日,初春的傍晚依旧冷意十足。沂源县疾控中心消杀组的队员又接到了去集中隔离场所消毒的任务,正准备吃晚饭的他们放下碗筷,迅速到单位集结,带好应急箱便出发了。
傍晚7点半多,到达目的地后,两名队员迅速找到水源,穿戴好防护用品,开始配置消毒液。
“我负责物体表面,你负责外环境,这样就不用高低浓度反复配置了。”隔着口罩和防护目镜,消杀队员耿晓强说。他们当晚的任务不轻松,要完成两座楼宇的消杀。
背上喷雾器,一手握手柄,一手持喷头,不断地按压、喷洒……一会儿工夫,他们的手臂就开始发酸了。“每个喷雾器装满消毒液重40多斤,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十来分钟就开始冒汗,戴着口罩又呼吸不畅,每次都很想把鼻子伸出来透透气。”队员杨朝飞说,消杀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很累人,但他们现在都习惯了。
活干了一半,已是晚上10点。在对第二座楼宇消杀过程中,有一个楼层出现线路故障,没有照明。他们只能左手按手柄,右手握喷头的同时夹住手电筒,边照明边喷洒,几个手指扯得生疼,还要不断调整挪动的手电筒,十分艰难地完成了消杀工作。
在疫情处置过程中,消杀人员是最先进入现场、直面危险的人。他们要进行环境消毒,打开流调、采样或者救治的通路,处置完成后还要留下来终末消毒。置身其中的危险系数有多高,他们比谁都清楚,但依旧选择了勇敢逆行。
队员进楼消杀
配置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