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如何“吃”出抵抗力?营养专家:一日三餐四类食物

0
分享至

2月23日,农历已进入鼠年二月,这场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战“疫”历时一个多月仍在持续。疫情当下,对于公众而言,做好个人防护并提高自身抵抗力、加强免疫力至关重要。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饮食和免疫力之间有什么联系?战“疫”期间,如何通过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饮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主任医师通过中国科协组织的网络采访逐一回应,强调要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每天要保证四大类食物,每天要保证12种以上食物,一周至少要吃25种以上食物。

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免疫学系黄波教授也指出,健康、合理饮食毫无疑问是维持整体细胞功能正常的基础。面对当前疫情,多食用香菇、枸杞、灵芝粉、黑木耳等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因为这些食物富含植物多糖,包括香菇多糖、枸杞多糖、灵芝多糖等,能够刺激天然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使得免疫细胞处于一种预刺激状态。

 饮食和免疫力有何联系?

陈伟介绍说,人体拥有三层“防御墙”对抗外界侵袭,第一层是皮肤,还有身体表面的黏膜,通过它们来对抗外界大约90%以上的病毒和细菌侵袭;如果病毒进入到体内,身体就启动第二层防护,通过黏膜分泌粘液以及吞噬细胞,能把外来病毒、病菌大多杀灭;如果很不幸有个别病毒进入到机体内甚至细胞内,人体第三层防护就会启动,由细胞内物质来产生抗体,通过抗体把入侵病毒去除。所以,这三层防线决定了人们机体绝大多数的免疫功能。

这三层防御和饮食有关吗?陈伟指出,前面提到的黏膜分泌粘液,以及人体自身细胞产生的抗体都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构成机体抵抗力的基础,“蛋白质从哪来?必须靠吃饭才能来。人体不像植物,需要用光来进行光合作用,而人体必须靠我们这张嘴,能够把营养吃进去,能够吃出我们的抵抗力”。

如何“吃”出免疫力?

既然饮食和抵抗力关系密切,该怎样通过饮食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力?陈伟用一组数据给出答案:

一是保持健康的一日三餐,疫情期间,很多人被迫宅在家里,要保持生活规律,除正常睡眠外,想保住抵抗力必须吃三餐,不能减餐,早、中、晚餐都要吃;二是每天要保证4大类食物,包含粮食类(谷薯类)、蔬菜水果类、优质蛋白质食物类和油脂类;三是每天要保证12种以上食物,即4大类中至少要有12种食物以上;四是一周至少要吃25种以上食物,实现营养比较均衡,增强抵抗力。

他还提供具体食谱说,粮食类(谷薯类)每天至少吃3两以上不超过1斤的主食,主食指细粮或粗粮,包括大米、白面等食材,再配合一部分谷薯像红薯、山药、芋头、土豆等食材;蔬菜水果类每天应该吃1-2斤,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达到满足营养的基础需求;优质蛋白质食物类“要把好东西吃到位”,包括肉、蛋、奶、豆制品,其中,每天肉至少2-3两、蛋1-2个、奶1-2袋,再加上一点豆腐,就构成优质蛋白质组合;油脂类方面要有一点油脂做保护,每天2-3勺油。

 疫情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

陈伟首先对“吃大蒜可以预防病毒”“抹香油可以对抗病菌”等食物治疗新冠肺炎的谣言予以澄清指出,食物对免疫力的影响只是指基础作用,不存在特效食物,偏方治不了病,也不能真正对疾病起到预防作用。“吃好饭,做好运动,做好个人防护,这才是安全度过疫情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他说,疫情期间,公众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还包括分餐制、把食物煮熟煮透、不迷信冰箱和阳台、远离野生动物等内容。

分餐制方面,外出或公共场合大家都会很小心,但回到家里面往往会放松,这点应该注意警惕,要减少家庭聚餐,三口人吃各自饭菜,有公菜一定要尽量用公勺和公筷,减少相互之间交叉关联。

烹制食物方面,一定要注意把食物煮熟煮透,陈伟建议疫情期间比平常烹调多加热一分钟,“已经熟了,再多煮上一分钟,多炖一分钟,这样对你,对你的家人生活都是安全的”。

现在还是冬季,北方有些民众想蔬果等食物放阳台上,外边挺冷坏不了,或者放冰箱里,冰箱能够把病菌都冻死也坏不了。陈伟指出,有此想法者一定要注意,冰箱和阳台都只能提供一定的保存温度,昼夜温差也会有较大变化,一般来说在0度-4度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此外,特别是宅家人士,要定期更换不新鲜食材,发现有一点点坏的水果、蔬菜,都要尽可能剔除。

远离野生动物方面,从目前来看疫情跟野生动物非常有关,应该拒绝各种野生动物(食品)。当然,也不必矫枉过正,疫情防控期间有很多人因害怕而杀、扔宠物就大可不必,人类经过成千上万年驯养的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的肉制品,也完全可以放心餐食。

陈伟还特别提醒,应对疫情防控,公众一定要在饮食中减少对自己抵抗力的损伤,包含避免吃太多不洁净、容易闹肚子的食物,注意食物生熟分开、餐具分开等,以减少因饮食因素致病给个体抵抗力带来新的负担。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2023年养老金涨幅标准来了,最高能够达到多少?今年退休有多少?

2023年养老金涨幅标准来了,最高能够达到多少?今年退休有多少?

刘新谈社会
2023-03-25 18:06:25
最后陈诉中,江青要华国锋出来作证,法官:已构成新的犯罪

最后陈诉中,江青要华国锋出来作证,法官:已构成新的犯罪

红星龙历史
2023-03-25 20:03:26
南下督导!两年来香港司法界抗拒改革干扰国安法风波不断中央要管

南下督导!两年来香港司法界抗拒改革干扰国安法风波不断中央要管

柳扶风
2023-03-25 09:39:36
美专家:大陆此招一出,台当局将不得不投降!

美专家:大陆此招一出,台当局将不得不投降!

一点儿军事
2023-03-24 21:46:23
母子床上5人行现场曝光!畸形关系引热议:越界的爱有多可怕

母子床上5人行现场曝光!畸形关系引热议:越界的爱有多可怕

横竖是个王
2023-03-25 09:10:03
A股后天才开盘,消息面太劲爆了,刚传来两大消息,要来大动作吗

A股后天才开盘,消息面太劲爆了,刚传来两大消息,要来大动作吗

兵圣财经
2023-03-25 14:36:22
杭州高新区(滨江)原社会发展局二级调研员於国荣接受审查调查

杭州高新区(滨江)原社会发展局二级调研员於国荣接受审查调查

界面新闻
2023-03-25 16:50:15
回顾:嘴硬不过一天,女干部随即被查,除胃口大之外她还有何猫腻

回顾:嘴硬不过一天,女干部随即被查,除胃口大之外她还有何猫腻

今夜故事屋
2023-03-24 17:57:57
4月1日起:粮价、猪价突变

4月1日起:粮价、猪价突变

tt油条Music
2023-03-25 17:04:46
儿子考上公务员后,当年推倒房子的计生干部,都得给农民老爹递烟

儿子考上公务员后,当年推倒房子的计生干部,都得给农民老爹递烟

网易人间
2023-03-25 10:00:02
普京和泽连斯基当年的结婚照对比

普京和泽连斯基当年的结婚照对比

长安王哥
2023-03-23 13:27:47
缅北震颤!事关电信诈骗,大使发声,中国终于出手!

缅北震颤!事关电信诈骗,大使发声,中国终于出手!

黄小资讯
2023-03-25 15:37:37
如何看“H2O已生产8架”的传说?

如何看“H2O已生产8架”的传说?

晨曦谈兵
2023-03-25 18:20:10
因航班延误错过考研复试,“遗憾”不该全由考生承担|新京报快评

因航班延误错过考研复试,“遗憾”不该全由考生承担|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3-03-25 16:56:09
中国汽车大败局

中国汽车大败局

商隐社
2023-03-24 19:20:13
除了 Yes 和 No,TikTok 周受资回答了美国议员什么?

除了 Yes 和 No,TikTok 周受资回答了美国议员什么?

极客公园
2023-03-24 21:08:17
泰国旅游崩了,中国旅行社扛不住了

泰国旅游崩了,中国旅行社扛不住了

旅界资讯
2023-03-24 07:54:12
扎克伯格官宣三胎得女,父女对视满眼爱意,华裔老婆产房照曝光

扎克伯格官宣三胎得女,父女对视满眼爱意,华裔老婆产房照曝光

娱絮
2023-03-25 11:01:19
小米基本放弃自研澎湃处理器的研发

小米基本放弃自研澎湃处理器的研发

张哥侃数码
2023-03-25 10:04:11
炫富孙女被深扒!曾讥讽老百姓“你们下等人只配吃泔水当年夜饭”

炫富孙女被深扒!曾讥讽老百姓“你们下等人只配吃泔水当年夜饭”

洛洛女王
2023-03-24 22:21:01
2023-03-25 21:36:49

头条要闻

2个月大男婴被拐23年后寻亲 想追责人贩子却难立案

头条要闻

2个月大男婴被拐23年后寻亲 想追责人贩子却难立案

财经要闻

体育要闻

湖人12战9胜晋级概率飙升 哈姆揭秘根源

娱乐要闻

15天6个代言,大嫂高叶成品牌香饽饽?

科技要闻

刚刚,苹果CEO库克微博发文:我在北京三里屯

汽车要闻

东风风行雷霆售12.99万起 最大续航630km

态度原创

亲子
游戏
房产
健康
军事航空

亲子要闻

网友晒出幼儿园弟弟一张奖状“干饭领头羊”,网友:干饭是孩子的真本事。

LPL十大选手结果出炉

房产要闻

最低20元/平!密云4个公租房项目可供选择

猪肉里的“白条”是寄生虫吗?

军事要闻

美军基地24小时遭两次空袭 十多枚火箭弹从天而降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