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扔了就跑”,这样真不好!

2020-02-20 22:57:12 来源: 鲁中晨报 举报
0
分享到:
T + -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首席评论员 高金国

感谢光明日报公众号小编,要不是他费心统计,我还真没想到,“放下就跑”的热心捐助者,竟多达22人,涉及金额66万(不完全统计)!
都是好样的。面对疫情,贡献一己之力,二话不说,放下就跑,精神可嘉。
费了事的是媒体,费心吧啦地查监控、找线索,努力把捐助者找出来,好好表扬表扬……都不容易。难免有人怀疑这类事件的真假:一件两件可能,发生这么多次,不会是媒体在瞎编吧?我倒不这么认为,在人人有手机的今天,这种事情故意作假或者炒作,风险太大,也没必要。
“做好事不留名”是我们的传统。小学生捡了1块钱(对,以前是1分),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忘不了那句台词:“别问我叫什么,雷锋叔叔教我这么做的。”
这无可指摘,值得提倡,因为这是一种道德品质。唯一的问题在于,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道德只是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叫法理。
从法理层面来讲,做好事,就该受表扬;你有权选择留名,或者不留名。应当鼓励捐助者留名、受表彰,哪怕他企图利用这种事情做宣传,也允许。
道德层面,是社会治理的较高层面;法理,则是基础。借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把法理视作吃饭穿衣,是最基础的需求;人们首先要接受和认可法理原则,才有心思去考虑道德问题。
“扔了就跑”,从道德层面对捐助者提出了较高要求:他既要舍得捐,还要“不留名”,不求任何回报。如果有人来捐款,说:“我捐这么多,能不能宣传一下?”马上就被鄙视了。
结果如何呢?社会捐助,就只剩了“道德捐助者”,“法理捐助者”被拒之门外了。于是,2000多年前发生在孔子徒弟身上的故事,又重演了。
什么故事呢?
孔子有个徒弟,名叫子贡,很有钱,也很嘚瑟。那时候国与国之间最大的竞争之一,就是人口。地有的是,人是稀缺品,鼓励生育。于是鲁国出台政策:谁把被掳到国外的鲁国人赎回来,重奖!
子贡出国旅游,发现一个鲁国人,把他赎了回来。政府要奖励他,子贡说,老子有的是钱,不图你那点奖励,拒收!
然后,子贡去孔子那儿嘚瑟。咱这么高尚,老师总会表扬几句吧?没成想,孔子说了他一通:“你这么做,以后就没有人去救鲁国人了!”
对啊,赎人要花钱,多数人都不像子贡这么有钱,本来想借政府奖励的机会“回本”,子贡这么一弄,谁都不好意思了。拿吧,显得自己不高尚;不拿吧,白扔不少钱,心疼死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后看见被掳的鲁国人,不救了!
孔子讲的,就是“好人好事”最基础的法理层面。道德,可以用来约束品格较高的人,但无法约束所有人;但法理可以。社会治理,首先要考虑法理层面,然后才是道德层面。
“扔了就跑”为什么不好?原因就在这里。当然,他们有这么做的自由,但媒体大肆宣扬,似乎就不太妥当了。做好事留名,没什么大不了。

郝玲 本文来源:鲁中晨报 责任编辑:郝玲_zibo007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