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以来,我市已派出57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开展医疗救援工作。从离别一刻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乡父老乡亲的心。
来自巨野县人民医院的邹崇喜是我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护人员的一员,从出征湖北,到防护培训,再到分配到汉阳方舱医院,他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争分夺秒抗击疫情、救治病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待到樱花烂漫时,定会凯旋而归!”
“支援武汉,也许是我这一生做的最不后悔的一件事!”
连日来的一线救治工作,让邹崇喜逐步克服内心的“忐忑”,逐渐成熟到“坦然”应对挑战。这些话,正是邹崇喜在他的战“疫”日记里这样下的句子。
“2月10日晚上7点半,我们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当时的武汉虽灯火通明,却没有了往日都市的繁华,我从没有想过和武汉的第一次会面,竟是以这样的方式。但是,支援武汉,也许是我这一生做的最不后悔的一件事!”邹崇喜说。
邹崇喜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经过防控知识培训、穿脱防护服培训,他们于2月12日晚上10点钟正式进入武汉汉阳方舱医院接管病人。“第一次进仓,凌乱的物资,吵杂的病区,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使我感觉自己的说话声音与自己仿佛不在一个空间,我迅速冷静下来,与战友们对24个单元的400多名患者逐号排查、落实信息、做好登记,以最短的时间汇总出床位总数、实际患者数量。”邹崇喜说。
据邹崇喜介绍,“全副武装”下,他的护目镜前一片白雾,由于护目镜戴的太紧,前额和后枕部疼痛无比好似紧箍咒一般,等到凌晨四点下班时,他的护目镜都是水雾,视野中,仿佛整个世界就只是轮廓了。
“多层帽子、口罩、手套,加上防护服和隔离衣,几乎是完全密闭的,忙碌的时候,感觉呼吸都困难。”邹崇喜说,“为了减少穿脱,他们有的只吃干饭、不喝水,有的穿尿不湿。”
2月16日,是邹崇喜6岁儿子的生日,因为一线的忙碌和工作强度,他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晚上休息时,看到妻子的信息才想了起来。“晚上跟孩子视频的时候,孩子一直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他还小不懂疫情的重要性,我只能骗他出差,马上就要回去了。”邹崇喜说。
虽然一线工作强度大,但邹崇喜拥有在ICU工作八年的经验,对病人管理及感染控制工作熟记于心,很快就适应了节奏,心态也越来越坦然、自信。于是,他写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句话,鼓励自己。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霈 冯锴 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