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首席评论员 高金国
疫情防控,国家一再强调的两个原则,一个是“科学”,一个是“精准”。这两个原则,可谓切中要害。
为什么要讲“科学”“精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理解了。比如一个人得了脑中风,或者患有癌症、艾滋病等重症,这些病的致死率虽然高过新冠肺炎,但在一些地方,却被一刀切地拒之门外,无法及时接受治疗。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如果认为“重中之重”等于“全部”,就不是科学的态度。
再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付出经济停滞的代价,也要追求“零感染”“零发病”?显然不行。
“零感染”“零发病”是完美的目标,却不是科学的态度。目前的科技水平,人类连普通的流感,都无法做到“零感染”“零发病”,美国最近爆发的严重流感,就是个鲜活例子。追求“零感染”这种极端目标,精神可嘉,却未必合理。科学的态度,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把感染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态度要科学,措施要精准。所谓精准,就是要避免层层加码,不要让基层防控人员陷入琐碎的事务甚至纠纷之中。一些小区为了防止外来人员进入,纷纷推出了临时通行证、出入证,甚至实行“宵禁”。这样的措施,看似雷厉风行,往往表面意义大于实质。
所谓精准,还要注意避免措施重复。现在很多地方,都对外来人员采取了隔离措施。一个人如果到了外地,会被隔离14天,才能工作;工作完毕,回到常住地,又会被要求隔离14天,才能上班。一下子,一个月没了。
一个人如此,问题不大;很多人如此,就有点麻烦,甚至会给企业带来大麻烦。
更关键的是,这种隔离,很大程度上是重复的。从本地到外地,即便有隔离的必要,14天之后,基本可以证明他是“安全的”;从外地回来,他只是在旅途中存在被传染的风险。所谓“精准施策”,就是把他在旅途中被传染的风险降到最低,而不是去浪费他的另一个14天。
这种“精准”,能做到吗?通过数据分析(尤其是手机漫游数据)、数据联网,完全可以做到。一个人到了A地,被隔离14天,如果数据联网,那么等他到达B地时,最重要的问题就不是隔离,而是首先通过数据分析他在旅途中,遭受感染的风险。风险大,可以隔离;风险小,可以先观察,强制其做好个人防护。
每到一地就隔离,有些工种,是不可能开展工作的。某公司老总抱怨道:“一位出差到几个城市的员工在甲地被隔离了14天,到乙地后又被隔离了14天,到丙地后还要被隔离14天,如果每到一地都要被隔离14天,那么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了。”
不能否认,现在的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必须采取严格措施,丝毫马虎不得;但前提,是科学、精准,不要粗放,避免一刀切。我们的总目标,是把疫情控制在最低水平,而不是鱼死网破、玉石俱焚。
措施的精准,需要在保证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把工作精细到个人,甚至可以参考个人信用体系。从当前的确诊病例来看,有很大一部分传播者,是因为缺乏防范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从而把病毒传给了他人。如果他们的自律意识强一些,即便自己被传染,再度传给他人的概率,也会低得多。
陕西一患者,从武汉返回家中后,因为在途中及家中严格自律,包括父母在内的40多位密切接触者,无一被传染。这说明,新冠病毒虽然传染性强,但只要做好个人防护,防范并不困难,那些在大街上消毒、到处封门堵路甚至宵禁的举措,有些粗放了。
最精准的措施,其实是所有人的严格自律。越是缺乏自律的人,感染或者传染他人的概率就越高。疫情防控,是否可以加入信用、自律之类的指标,针对不同信用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呢?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晰的:所有的人越自律,病毒传播就越慢,战“疫”的胜利,就来得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