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记者 马景阳 赵博文 报道
日期:2月16日
天气:晴
地点:淄博市高青县徐耿村
16日上午,村民王青给李刚打来感谢电话,“李书记,多亏你给办了通行证,36袋肥料已经顺利从商河拉回来了,抽空你来棚里指导指导。”原来,随着春季生产的逐渐恢复,吉青种苗的负责人王青近日为无法出门购置育苗专用肥犯了难。想来想去,王青找到了这位刚到村不久的村支书寻求帮助,得知情况后,李刚找到管区书记杨涛和镇党委委员秘敏亭,协助为王青开具了通行证,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根据此次疫情病毒特点,下午,村“两委”安排疫情防控消毒队队员进行雪后整村消毒,这已经是疫情发生以来村里实施的第四次集中消杀活动,市卫健委援助来的口罩也派上了用场,徐家自然村劝返点值守的党员徐丙祥为李春法登记出村时,看到他戴的口罩脏了,便拿出了新口罩换上,嘱咐他注意防护。
今天是周日,李刚应市美协主席团成员、开元书画院院长王锋邀请,对接一组疫情防控主题漫画创作事宜,同时,去市里探望一位畜牧兽医专家——原市畜牧兽医站站长、研究员王军,并邀请他利用“智慧徐耿”云视讯系统,“在线”为全村24户养殖户开展春季防疫知识讲座。在路上,微信好友“木兮”要求捎带“寨子西红柿”的微信,让他对进一步考察县域西红柿种植的想法确定下来:徐耿村村民耿保国的西红柿批发价4.8元,人家“寨子西红柿”卖到60元十斤还供不应求,这一对比深深刺激着这位对农村农业工作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官。
下午4点,李刚匆匆赶到县城父母家吃了碗“午饭”,直奔花沟镇店西村,花沟镇党委委员崔健隆、榆林管区书记王洋等已经和花东村党支部书记崔爱民在花东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等候。
可别小看崔书记的菌菇基地,这里基础投资1800万元,光他自己就垫付60多万元,目前日均出菇达到了5吨,靠此项目,花东村解决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30人就业,44户贫困户78人实现全部脱贫。这让李刚很是羡慕!
崔爱民先领着一行人来到崔永光家的大棚,这处大棚面积2亩多,今年种了3个品种,由于栽种时间早早,棚内西红柿已经到了半人高。夫妇很健谈,一边走一边推着在轨小车给我们摘西红柿,并邀请大家品尝。当然,夫妇俩也说出了一个遗憾,那就是因为重茬,今年的西红柿貌似得了植物病,影响了产量,渴盼有农业专家能给予指导。崔爱民书记谈起店西村的西红柿,也是如数家珍。近一年以来,崔爱民一直在为村里优质西红柿注册品牌、提高知名度的事忙活。
第二家参观的大棚户主叫崔龙,他家种了2个棚,一个早一个晚,一般以口感西红柿为主,其中一个正在售卖的棚内,仅草莓西红柿就两个品种,一个皮薄的,一个皮厚的,还有传统起沙那种叫“普罗旺斯” 。夫妻俩种西红柿已经是第五年了,差不多都是网上卖,也注册了合作社。受疫情影响,他们的西红柿无法到达老客户手中,但因为店西村全村仅西红柿棚就有7个,靠发大车,价格也到了5.9元,到现在这一个棚已经卖了十一万多元。
转到花沟镇高旺村高明胜大棚的时候,他们的棚顶棉衫子已经落好。棚内一片漆黑,陪同前往的店东村第一书记卢航航打开手机灯照明,给李刚书记讲起这位能把水果西红柿卖到20元的汉子。目前,高明胜以高青县明胜瓜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名义联系10几个大棚的售卖,大大的牌子挂在他家的看护房前。
一路下来,李刚对西红柿的种植要点、品种分布、水肥要求、售卖模式有了大体的认识。中间“退场”赶到镇上开会的党委委员崔健隆在镇上开会开到晚上七点半,顺道把花沟镇党委副书记张杰给“拐”了来。张杰曾经到李刚书记单位市卫生监督执法局考察这位干部,所以对他的一举一动也特别关注。知道李刚书记在榆林管区几个村“转”柿子,为民“念”致富经,特地来“夜话”品牌农业发展思路,看如何的把花沟的西红柿品质推介出去,把农业品牌影响力打出去,也把这一份当地农民辛勤栽培出的“花沟味道”告诉全市、全国、全世界……从交谈中,李刚得知,目前,仅花沟全镇保有西红柿种植大棚800余个,棚内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西红柿产量可达17000余吨。
回到宿舍,李刚书记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在脑海中“发酵”了好几遍,对花沟镇西红柿种植产业展现出的广阔市场潜力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貌合神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耿保国的困惑也是徐耿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痛点,但要想找到徐耿村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民致富、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也绝非是“创造一个品牌”那么简单……
2月16日,雪后全村再次进行了消毒作业。
李刚与花沟镇党委委员崔健隆(右一)一起评析西红柿品种差异。
夜幕下,李刚(左一)一行人夜话“花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