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地返工人员及本地复工人员不断增多,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持续增加。为此,各区市、镇街、社区(村居)不断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筛查和跟踪力度,努力做到排查不漏一处、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严把疫情隐患流入关。
地毯式排查 完善外来人口信息
“请问您是这里的租户吗?老家是哪里?什么时候回的威海?有没有到居委会登记?”2月12日9时许,高区怡园街道毕家疃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媛和同事一起,再次来到辖区东侧的小区走访。
刘媛在社区里对外来人口进行排查。毕家疃社区供片
虽然前期已对社区进行封闭式管理,并设置卡点,对进出居民进行登记,还通过楼宇门告示、微信群通知及大喇叭、无人机喊话等方式,通知居民携带有效证件到社区居委会、卡点、物业公司办理居民通行证,但刘媛还是不放心,隔天就会到小区重点区域再排查一次。“进出毕家疃社区的道路非常多,虽然大都已封闭,但不排除个别人员会翻越进来。另外,社区东侧有一片老旧的独栋楼,有不少外来人员在这里租房住,所以要经常来这里看看。”刘媛说。
果然,在2月12日一上午的排查过程中,刘媛发现了一名来自外地的租户未登记,随即为其办理了相关信息登记。“到目前为止,我们社区大概排查出近200名外来人员。他们都被要求自来威之日起,在家自觉隔离14天。我们每天都会给他们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尤其是否有发烧症状等。”刘媛告诉记者。
凤林街道工作人员在登记外来人员信息。凤林街道供片
连日来,经区凤林街道地毯式排查了近700名外来人员。“对于外来人员,上班的,必须要有所在企业开具的复工证明;不上班但在辖区租房住的,需要房东签署承诺书,房东要保证租户身体健康、隔离期间不外出。”凤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对于所有外地返威人员,首先在小区门口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后才能进入小区,然后进行14天居家隔离,同时,社区会安排网格员每日对他们的体温进行监控。
防疫人性化 “硬核”和温情并存
因疫情防控需要,进出小区大多只剩下一条通道,同时,进出小区人员和车辆需登记相关信息,值守人员要为进出小区人员测量体温,会使车辆和人员进出小区的速度较之前慢了一些。
环翠区竹岛街道海源社区通过发放通行证的方式,减少居民通行的等待时间。“我们制作了两种颜色的通行证,分别发放给外来人员和本地居民,本地居民持证做简单登记后可快速通行,外来人员需进行详细的体温检测、信息登记。”海源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颖说,社区对通行证进行编号,一号对一人,既可加强对小区的疫情防控,又可方便车辆、行人快速通行。
怡园街道工作人员登记进出小区人员相关信息。怡园街道供片
在高区怡园街道西涝台社区,考虑到复工的企业越来越多,社区在北卡点基础上加设了一个针对行人的南出口,有效进行人车分流。在早晚高峰时段,怡园街道会调动执法中队工作人员,协助各社区开展车辆分流、出入证办理、车辆检查等工作,有效提高了车辆进出小区的速度。
凤林街道在疫情排查过程中,坚持“硬核”和温情并存原则,发现部分外来租户没有暂住证时,很快联合辖区警卫处设立快速办理点,以保证租户的正常生活。
志愿者助力 用别样爱心支持抗疫
“我的朋友问我,你为何要去做志愿者,尤其是现阶段的志愿者。我跟他说,是因为我被身边的人深深感动了。我们的楼长徐明涛在我们的789群里,每天不厌其烦地讲疫情防护,每天不停地在社区来回巡查……”
西苑街道蒿泊汇成社区志愿者在卡点值守。蒿泊汇成社区供片
这两天,一篇“我为何要做志愿者”的文章在经区西苑街道蒿泊汇成社区流传。文章的作者是社区居民王成福。他自大年初三开始就自愿报名做志愿者。从那天开始,他便和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志愿者一道,在寒风中严把疫情隐患流入关。“我们社区工作人员9人,但志愿者有200多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很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蒿泊汇成社区工作人员李瑶瑶说。
不仅是蒿泊汇成社区,我市各社区防疫的岗位上,都有大量志愿者在坚守。如毕家疃社区的63岁老党员毕新会报名做志愿者后,半个月来没有离开岗位一天。
记者走访还发现,不少市民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成为志愿者,但他们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送的东西有小零食、姜汤、口罩等,很多人送完就走,不留姓名。他们的举动让人特别温暖。”海源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颖表示,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困难,大家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相信一定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