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测温、工位隔离、分时就餐……这些看似企业防控疫情的“自选动作”,不约而同地成为全市各行各业的新“工序”,这样的防疫细节让企业稳稳掌握了复工复产主动权,既走上了正常生产经营轨道,又实现防控不放松发展不停步。

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复工生产。 记者 杨正 摄2月13日早上6时40分,日月光半导体(威海)有限公司的王浩像往常一样洗漱完毕,换上工装,准备去乘坐从员工公寓开往厂区的班车。与往常不同的是,戴上口罩的他,在公寓门口进行了测温登记,来到刚刚进行过消毒的班车前,经过司机测温消毒上车。“我们的班车是65座大巴,眼下每辆车只坐30人,原本并排的两个座位现在只坐一个人。”王浩说,这是公司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新要求。正如王浩所言,公司为了“掐断”病毒交叉传播的可能性,不断“加码”防疫措施,“实招”频出:公司门口贴有红色警示胶带,大家按照标识自觉拉开间距排队,跟着轨迹行走,即可确保有一定距离;每天测温最少4次;食堂用餐区每一个座位都用硬纸板筑起了堡垒似的屏障,隔绝员工之间互相说话产生的飞沫;安排专人在公共区域一天4次消毒,就连门把手的缝隙都不放过。“从宿舍到工厂,再到车间,每天都要消毒好几遍。”公司副总经理郭庆华说,公司自2月5日正式复工,目前有1195名员工在岗,“这些都是本地工人,绝对没有疫区出行史。”如此绝对的话,郭庆华还真敢说。因为公司在1月23日就迅速成立防疫小组,开始对每名员工进行密切跟踪,每天的活动轨迹,都必须拍照片“打卡”。这样看上去很繁琐的过程,让公司实现了员工“随时通知随时到岗”。“随着复工人数的增加,公司又新开一条生产线,目前都是满负荷工作。”现场森严,守好“一亩三分地”,已经成为我市复工企业的共识。厂区消毒的最小单位面积是多少?对于百合生物来说,这个答案可以只有一平方厘米——哪怕是一部指纹打卡机,也要用消毒液擦干净。作为食品生产企业,百合生物原本就有着非常严格的卫生标准:从踏入工作区域起,员工的帽子、鞋套、口罩、防护服等一个都不少。而自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这个标准又严格了一个档次。“对疫情防控来说,厂区消毒必不可少,公共场所的卫生尤其重要。”公司总务办主任姚建伟介绍,除车间内部定期消毒和人员每天3次体温测量外,对于指纹打卡机、门把手、卫生间和楼梯扶手等人员使用较多的区域,企业安排了12名专职消毒人员,根据使用情况不定期进行消毒作业。对于防疫压力最大的就餐,百合生物也有自己的办法;15分钟一拨分批就餐,就餐坐到对角线上;“大波浪”形状的座位安排,最大限度地避免交叉感染。“越是细节的地方,就越需要注意。”姚建伟说,只要疫情警告一天不解除,他们的防疫措施一天也不放松。在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二号坞,一艘棕红色散货船正在缓缓出坞。公司党委书记廖红兵介绍,这艘新加坡籍的18万吨船舶,已经完成脱硫塔改装工程,要出坞进行调试。这是公司复工的第八天,体温测量、车辆消毒已经成为公司的“标配”,员工也习惯了走路、工作、就餐保持“安全距离”,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站在岸边,廖红兵一边查看船舶出坞动态,一边针对疫情为公司生产带来的影响,考虑如何尽快调整生产布局,确保完成全年生产经营指标。困难不是没有,廖红兵说,全国各地受疫情影响,下游厂家复工时间推迟。受限于物流,原料进厂等存在困难。不过,他用20年积累的船舶行业经验,因地制宜地做出了针对性部署:一线工人目前到岗率低,让技术人员打好前哨,提前在家里办公,进一步细化造船生产设计图纸,看似是图纸在“等”工人,但后期会大幅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加快生产节奏;单一的造船业务市场竞争力低,趁此空当,抓紧拓宽经营渠道,持续抢占修船业务市场份额,扩大产值规模……眼下,廖红兵每天还在重点关注钢材市场数据,“这是我们造船的主要原材料,行业近期应该会出现市场波动,一旦价格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会马上出手,多下订单,控制好生产成本。”“公司目前有10亿美元订单待交付,计划今年再拿下4亿美元新船订单。”廖红兵相信,只要继续严密防控疫情,未雨绸缪部署生产,今年一定会收获“先抑后扬”的良好局面。2月13日,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塑车间内也是一片繁忙,产品合格区摆满了刚刚制作完成的配件,生产工人们正在岗位里忙碌,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春节前,双丰物探从中东地区接到了一笔近2000万元的订单。因为疫情,订单交货时间协商到了2月底,但时间依然紧迫。因此,一听到复工的消息,公司“仗”着有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足够的疫情防控物资,便第一时间提出申请,希望以最快速度走上生产正轨。“现在,八九成员工都返回了工作岗位,我们的生产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公司办公室主任夏胜威说,几天时间里,公司4个车间都已经开始了正常运转。“前天,我们第一批200万元的物探专用水听器已经发货,本月中旬,第二批物探产品也能够交付。”夏胜威说,随着复工的开启,春节后实现“开门红”,他已经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