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下午1时许,市民鞠先生在路过环翠区环翠楼街道东北村社区的封闭卡点处时,恰好看到一个标有“废弃口罩回收桶”的垃圾桶,便自觉将废弃口罩扔了进去。据悉,为积极有效处理废弃口罩,防止产生二次污染,我市各小区封闭卡点、人流密集处等统一设置了专门的废弃口罩回收垃圾桶。市民的废弃口罩可投入其中,由相关部门统一集中处理。
在环翠区环翠楼街道东北村社区封闭卡点,市民自觉将废弃口罩投入废弃口罩回收垃圾桶中。 鞠萍 摄
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自疫情发生后,口罩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然而,口罩种类琳琅满目,大家该怎么选择呢?
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科长王荣光介绍,目前,市面上的口罩大概分为:棉布口罩、一次性口罩、纸口罩、海绵口罩、活性炭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及N95口罩等,然而,棉布口罩只能阻挡发丝粗细的颗粒物,一次性口罩仅限普通医疗环境使用,可防粉尘、花粉、飞絮等较大颗粒物,纸口罩仅适合在美容、工厂等行业作为一次性用品,海绵口罩仅可防粉尘、花粉、飞絮等较大颗粒物,活性炭口罩仅具有防毒、除臭、滤菌、阻尘等功效,因此,以上几类均不推荐作为疫情防控使用。
“对一般人群,如普通市民、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口罩,建议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有条件且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王荣光介绍,但对于特殊人群,如可能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例的高危人群,原则上建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级别)并佩戴护目镜。某些心肺系统疾病患者,佩戴前应向专业医师咨询,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口罩。
“戴口罩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常常忽视的步骤:佩戴口罩前先洗手,去除手上的细菌、病毒。”王荣光介绍,佩戴口罩时,浅色面朝内,深色面朝外,调整鼻梁片,检查鼻部和下颌是否能与口罩完全贴合,如果漏气,病毒会趁虚而入。戴上口罩后,由于被过滤的物质都吸附在口罩外侧,请务必关注手,尽量不要触摸口罩外侧。同时,切记口罩要专人专用,切忌混用。
同时,王荣光介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口罩,使用时效都是有限的,一定要定期更换,原则上最好4小时左右更换一次。但口罩被分泌物弄湿或弄脏,防护性能降低,建议立即更换。
“对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集中隔离场所等产生的口罩类垃圾,都属于医疗垃圾,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置规范进行处置。但市民平时产生的废弃口罩处理时也应注意处理方式。”王荣光表示。
王荣光介绍,对于普通人,因感染的风险较低,使用过的口罩可以直接丢入专门的废弃口罩回收垃圾桶;对于疑似患有传染病的人员,应在就诊或接受诊断处置时,将使用过的口罩交给相应工作人员,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对于存在发热、咳嗽、打喷嚏等症状的人,或接触过此类人群的人,推荐将口罩使用医用75%酒精喷雾消毒,或使用5%的84消毒液按照与水1:99配比后,撒至口罩上进行处理,单独放在密封袋里,最后投入“有害垃圾”桶或废弃口罩回收垃圾桶中。如无消毒液,直接把口罩放在密封袋里密封后丢入废弃口罩回收垃圾桶。
“为了有效地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防止废弃的口罩造成二次污染,在我市各小区封闭卡点、人流密集处等相关公共场所、机关事业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的醒目位置都设置了废弃口罩回收垃圾桶,垃圾桶外设置文字标识标明废弃口罩专用,方便市民识别。同时,内设塑料袋,避免废弃口罩与桶直接接触。我们建议市民将用后的废弃口罩统一投入此类垃圾桶中,确保废弃口罩得到及时、安全、统一处置。”王荣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