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务工作者称作“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中心任务,吹响了“集结号”。基层医务工作者不畏困难、冲锋在前,合力织牢疫情“联防防控网”,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消杀”夫妻档,抗疫急先锋
抗击疫情这段时间,在临港区汪疃镇中心卫生院,每天都能看到两个忙碌的身影:他们穿着防护服,外面套着雨衣,戴着口罩和帽子,脚上踩着水鞋,背着喷雾器在喷洒消毒,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就是被同事们称为“消杀”夫妻档的该院外科医师陈磊和防疫科护士于静。
于静为丈夫戴防护手套。 毕可晓 摄
于静是汪疃镇中心卫生院防疫科的一名护士,参加工作12年,从事防疫工作3年。在本次抗击疫情中,于静负责应急物资库、隔离区物资库的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入户体温检测、送药,还要对卫生院进行日常消毒杀菌,每天忙下来,浑身酸疼。陈磊是一名外科医师,妻子的辛苦和努力他都看在眼里,更明白这个关键时期消毒杀菌工作的重要性。于是,陈磊在承担日常门诊、病房诊疗工作及值守夜班之余,利用下班时间帮助防疫科进行消毒杀菌。
陈磊全副武装在卫生院里消毒。毕可晓 摄
“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每天都有患者前来诊疗,在这个特殊时期,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尤其要做好防疫工作。”于静说,她和丈夫平日里上班,一个南楼,一个北楼,各忙各的,经常全天都见不到,现在能携手抗击疫情,感觉是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在汪疃镇,还有不少像陈磊和于静这样的“夫妻档”:妇科主任宋秀燕,丈夫是名民警,疫情来临时,宋秀燕在发热门诊、高速公路卡点昼夜轮换执勤,丈夫挨家排查、处理警情、维护社会治安,独自在家的女儿说:“我待在家里,等爸爸妈妈平安归来。”;“把我也安排到高速检测路口工作吧,大家能上我也能。”疫情面前,化验室54岁的医生鞠洪丽主动请缨,她是卫生院的老职工,参加工作34年,她的丈夫作为村干部,第一时间加入到村级排查工作中;护士宫在茹,在接到取消休假通知后立即返岗,主动投身到抗疫一线,她的丈夫是一名教师,主动申请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
有召立回,脚伤不下“火线”
最近一段时间,环翠区张村镇卫生院医务科医生孙向走起路来有些“奇怪”。同事反复追问才得知,她在双岛收费站为过往乘客测量体温时,脚不慎被车轮轧了一下,所幸没有造成骨折。
1月24日一早,孙向正在婆婆家忙年,突然接到卫生院同事打来的电话:“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现在需要到双岛收费站执勤、检测体温,赶快来!” 放下电话,孙向二话没说就离开了家,都没来得及换一件厚衣服。
孙向在执勤点为过往司机测体温。 田秀云 摄
当天下午1点左右,孙向给一辆商务车乘客检测体温,由于车体较高,她不得不紧贴车身、踮起脚、探着身测量。“体温没问题……”测量完毕,孙向的话音还没落,这辆车便启动了,孙向没来得及撤回脚,车轮直接从脚尖轧了过去。司机赶紧停车询问,旁边的护士和交警也赶了过来,孙向咬着牙,活动了下已经冻得麻木的脚,“应该没事,还能活动。”她笑着安慰大家,坚持着继续工作。轮岗休息时,趁别人不注意,她把鞋和袜子脱掉一看,脚趾已经青紫,用手活动一下,一阵刺痛袭来。“我可以坚持,这个时候可不能添乱!”她默默给自己鼓气,用手暖了一下脚,穿上鞋,又走上了岗位……
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直到把现场的工作交接完毕。至此,孙向和同事邹凯妮已连续执勤24个小时。
作为张村镇卫生院第一批被派出的执勤人员,孙向回到卫生院后立即向领导汇报情况,等全部工作完成后突然感觉头痛,不得不回家休息。作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联络员,在家休整期间,她一直关注着工作群里的消息,每有新动态、新任务,立即联络部署。休息两天后,她主动返回卫生院上班。
不犹豫勇担当,年轻护士冲在抗疫一线
2月3日下午3点多,高区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电话,需协助护送辖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前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玲立即通知仝莉霞、张文君、孙文娇、贾亚男4名护士快速准备、即刻出发。
密切接触者中有没有疑似病例?同车护送有没有危险……没人考虑这些问题,有的只有坚定的回复:“没问题!”4名年轻护士仅用了5分钟就准备完毕,紧急出发前往集合点。
从当天下午3点多到当晚9点多,她们数次往返于密切接触者的家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不喊累也不怕苦,为完成集中隔离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还主动协助另外街道完成集中隔离工作。
“没什么,我相信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会这样做!”问到她们的感受时,这是护士们给出的答案。
记者了解到,在抗击疫情期间,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积极做好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武汉返威人员等的居家隔离工作,每天为他们测量体温、喷洒消毒、排查疫情、处理生活垃圾,用实际行动打响抗击疫情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