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周村区林业服务中心人员在为进村登记村民遮挡风雪。
2月6日,周村区林业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在风雪中坚守劝返点。
文/图 通讯员 高敏 杨佃珠
记者 李波
晨报淄博2月6日讯 “知道抗“疫”形势严峻,我就不进去了,东西放您这里,一会儿我父亲会来取。”“谢谢您,我来取我女儿给我送的蔬菜。”连日来,在周村区青年路街道办事处黄营村疫情劝返点,替村民收东西、送东西已经成了周村区林业服务中心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劝返点俨然变成了传递亲情的加油站。
春节以来,随着疫情的变化,“封村”“封路”“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给年迈、生病老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减弱,有东西卖但不能出去买,子女有东西却又进不来,还是多多少少给这些老人带来了困扰。
黄营村是周村区的城郊村,从最近的大型超市到村里开车只有几分钟的路程,而且部分村民都从城里买了房子,城里与村里来往比较频繁和紧密。
隔离的是病毒不是亲情。劝返点的志愿者们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不能因为疫情让村民的生活不方便,更不能因为“封村”造成村民生活困难。志愿者们在劝离外来人员时,对他们给村里亲人们送的东西都一一做好登记,然后再由他们的亲人电话通知后自行到劝返点来领取。
一来二去,志愿者和部分村民都成了朋友,彼此已经很熟悉。有些村民看到志愿者们的辛苦值守,还纷纷为他们送来开水和零食,有的还自愿帮助他们对外来人员进行劝离。
“现在啊,我们不仅是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也是亲情传递的快递员。”志愿者杨佃珠说,十几天的值守没有看到志愿者们疲倦、抱怨,反而看到了由衷的自豪和幸福。
疫情联防联控阻断了病毒,但却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相信冬天总会过去、春天迟早到来,劝返点一定会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