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丰水美、百鸟云集、资源丰富、风光旖旎……九曲黄河一路奔涌,在这里蜿蜒汇入渤海,造就了这片年轻的土地。这里,就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近日,自然保护区被授予全国第二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荣誉称号,在前行路上增添了一个闪耀的注脚。截至目前,全国仅有9家单位获此荣誉。
紧抓生态这个发展的最大优势 生态系统实现良性维持
生态是发展的最大优势,湿地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下游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风光 刘月良/摄
守黄河入海之喉,承黄河水沙之惠,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江大河生态保护现状最好、代表性最为突出、保护意义最重大的河口三角洲,融合了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河、海、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最佳场所和天然实验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是维护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多年来,自然保护区牢固树立“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实际,切实加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管理,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修复了湿地生态,提高了湿地质量,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自然植被覆盖率达到55.1%,植物种类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之一。主要依附于植物群落的昆虫数量由1995年的478种增加到现在的512种,其中99种为山东省新纪录。
新生湿地 孙劲松/摄
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中国最美湿地……鉴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修复取得的成绩,数项荣誉纷至沓来。而它刚刚获得的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是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于2018年设立的,以表彰为中国湿地生态保护公益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组织和团体,在奖项评选范围包括全国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所有涉及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团体。截至目前,全国仅有9家单位获此荣誉。
打造湿地保护的东营样本 持续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承载着重要使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正在有序展开——
实施最严格的保护管理制度。自然保护区坚持依法治区、管区,严格落实《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规划先行,根据总体规划,2014年编制完成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开创了国内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的先河;强化巡护监测,从2014年开始,组建了专业巡护监测队伍,制定了《巡护监测技术规程》和《巡护监测方案》,设置了固定的监测路线、样线样方,坚持日夜巡查,记录监测信息,编制出版《年度巡护监测报告》,积累掌握了区内资源、环境变化动态,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活动;加强宣教工作,在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业务培训等形式,引导中小学生到自然保护区开展研学活动,激发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东方白鹳
恢复湿地与黄河水的交流,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黄河安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黄河现行流路,黄河防洪修建的内堤坝隔断了黄河两侧淡水湿地与黄河水的交流。对此,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以打通湿地与黄河水系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水,通过修筑引水渠、引水闸、连通闸、泄水闸等措施恢复了黄河与两侧湿地的水系大循环和地表径流,保证了淡水的正常交流;通过修筑围坝等措施在雨季蓄积雨水,在黄河丰水期引入黄河水,以蓄淡压碱等措施对退化植被进行自然修复。科研数据表明,20厘米、40厘米、70厘米及深层土壤含水量均有明显提高,尤以表层土壤含水量最为显著,升幅达18.25%,总盐量分别比湿地恢复前降低54.1%、46.4%、12.7%和3.7%;水体的全氮和全磷去除率基本维持在40%以上。改善了土壤基质和湿地水体质量,植被退化的现象得到遏制,植被的结构组成和覆盖率显著增加,以光板地、柽柳、碱蓬为主要景观的湿地被以芦苇、香蒲为主的湿地景观代替,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0%以上。针对刁口河流路(1976年黄河故道)自黄河改道后一直没有黄河水补充的实际情况,2010年开始我市在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实施了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试验,在黄河改道34年后,实现了该区域湿地与黄河的水系大循环,全长约55公里范围生态调水补水面积达5.52万亩,实验区生态补水后,植被呈顺向演替趋势,沼泽、草甸和灌丛等生态斑块面积增加,提高了湿地生态质量,改善了鸟类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大展宏图 孙劲松/摄
疏通湿地内水系,促进水的微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漫滩遗留的大量沟汊构成了湿地水系微循环骨架,对芦苇这一植物优势物种入侵其他植物分布区起到隔离作用,避免生境单一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沟汊的淤积使上述功能基本丧失。为此,自然保护区根据生态位、边缘效应理论,实施了以疏通沟汊、恢复洼地、促进水系微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先后进行了鸟类栖息岛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改善工程、生态廊道建设等一系列试验,形成了以疏通水系促进水循环、保育原生植被、构建多样化鸟类栖息地、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繁衍生息为主要内容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和全国同类型湿地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实施以互花米草治理为重点的退化潮间带修复,潮间带湿地恢复模式初步形成。目前,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已达4148公顷,互花米草的无序扩张对潮间带植被生物多样性、鸟类栖息地质量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此,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以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和海草床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潮间带湿地恢复研究,已总结出刈割和淹水综合治理互花米草和微地形改造、养分添加方法进行盐地碱蓬生态修复的有效措施,并在对海草床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准备实施海草床恢复试验,初步形成了潮间带湿地生态恢复模式,将助推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做好鸟儿青睐的“金牌”湿地 提升“生态高地”质量
眼前,鸟儿来回穿梭;耳边,不时响起鸟儿悦耳的吟唱……湿地生态好不好,鸟类最有发言权。
鸟类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动物,其种类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的质量。当初,自然保护区建区时鸟类的种类为18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1995年增加到26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3种),现在,已经达到3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二级保护鸟类51种)。
红毯飞羽 刘月良/摄
白鹤、东方白鹳、黑嘴鸥作为不同湿地类型的指示物种,其数量的增加也能直接反映出该湿地质量的提升。白鹤,世界极危鸟类,全球数量不足3500只,对越冬环境要求苛刻,2001年秋发现白鹤迁徙种群34只,2016年增长到1543只,2019年达到2356只;2009年1月首次发现越冬白鹤3只,2016年增加到57只,2019年达到134只,成为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东方白鹳,世界濒危鸟类,全球数量3000只,对淡水湿地环境要求苛刻,2003年开始筑巢繁殖,2005年首次繁殖成功2巢7只幼鸟,2016年增加到67巢、成功繁殖雏鸟196只,2019年达到105巢、成功繁殖雏鸟306只,2005年至今累计成功繁殖雏鸟1639只,成为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世界易危鸟类,繁殖时对潮间带环境要求苛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数量4600只,2013年开始大量繁殖,达到2800只,2016年增加到7186只,2019年6632只,成为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关键在于保护好河源和河口两块极有价值但又十分脆弱的“生态高地”。下一步,自然保护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指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全力做好黄河口生态保护和湿地修复,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展示区,与长江大保护一起奠定我国大江大河生态文明建设主干脉络和廊道基础。
(通讯员 郑靖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