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首席评论员 高金国
疫情防控,到了最关键的“窗口期”。最关键的环节,往往也是最危险的环节。这个时候,我们要有信心,更要有手段、讲科学。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生活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是什么?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移动支付,是与手机有关的大数据、云计算。
遗憾的是,这次疫情中,大数据、云计算,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你从手机搜一下“茶杯”,再打开淘宝APP,淘宝马上会给你推荐款式各异的茶杯;出行之前打开手机地图,上面会实时显示交通状况……凡此种种,都是大数据、云计算的结果。
把大数据、云计算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实在太有必要了!
新型冠状病毒存在大约14天的潜伏期。封城之前,大约500万人,因为探亲、返乡等原因,离开了武汉。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已经被传染,但未发病,却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者。
防控摸排中,最容易追踪到的,是两类人:已发病的病人,以及和病人接触过的亲戚、朋友。最难追踪,也最令人放心不下的,是和病人萍水相逢、擦肩而过却素不相识的人。
这时候,我们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把潜在患者找出来。我国的大数据、云计算,在移动支付等方面碾压很多发达国家,但疫情防控上,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唯一有所体现的,是车票实名制(这也是大数据的一种)。然而,即便实名了,查起来也困难,因为“卫生部门并不掌握乘客信息,需将要求报送给省疾控中心,后者联系省联控联防机制单位,由他们负责寻找,最后再把相关信息反馈回地方”(据《南方周末》)。
一层层申请下来,效率必然降低;而效率,永远和疫情传播速度呈反比:效率越高,疫情传播就越慢,反之亦然。
“实名制”在疫情防控方面,效果有限。有人想了一个更快捷的方法——1月27日晚11点,由7位程序员自发开发的“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相同行程查询工具”正式上线了。然而,虽然程序员们拼尽了全力,服务器还是迅速被超大的访问量“挤瘫”了。
由此可见,这种手段,不能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民间资源,必须进行顶层设计。
是否可以跟建设武汉火神山医院一样,迅速组织人马,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防疫”进行科技攻关?时不我待,必须只争朝夕。
疫情发生之前,大数据、云计算,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网上看病,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技术上应该没有问题。
之所以没在防疫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医疗”的特定对象是病人,比较明确,容易规范,也不会涉及太多的隐私问题。生命要紧,在医生面前,就不要太讲究隐私了。
“大数据防疫”则不同,它的对象,是所有易感人群,甚至是所有人。用于医疗的大数据,不可能照搬到防疫上,需要另起炉灶。更重要的是,针对所有人的防疫大数据,必须格外关注隐私权,必须把保密级别提到相当的高度,不能有任何纰漏。
考虑到这一点,防疫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也需要提到顶层设计的层面上来,不应在民间进行。它就像一支部队,平时只进行常规保养、深藏不露,一旦出现疫情,马上挺身而出,实现有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