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里的日子非常难熬,困在家中之后,好像人的火气也变大了,还没聊两句,有的人说话就像吃枪药了一样……
有些问题,其实是不了解防控知识导致的,这不,好多市民自己想出了宣传防控的方案,有的用快板,有的唱戏,有的写文章……这不,还有医院的医护人员帮大家分辨哪些防控知识,其实并不可取。
自编快板普及防疫知识
博山这对父女宅家里办了件有意义的事儿
“今年春节不一般,冠状病毒把我们的生活全打乱……勤洗手,勤洗脸,个人卫生很关键。不串门,不聚餐,视频电话拜大年!”1月29日,一段父女俩在家表演的对口快板刷爆了淄博的朋友圈,这段快板把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通俗地串进了唱词中,不但让群众喜闻乐见,而且便于记忆。
“给你推荐一下这段视频。”1月29日早上,博山的一位朋友给记者发过来一条仅有1分24秒的小视频。只见视频中一对父女,身着演出服,在家中客厅里,潇洒地打起了快板。“白衣天使更伟大,冲锋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逆行而上不畏险,我们为医生护士点个赞。”记者一下子就认出,这段令人惊艳的视频中,那位父亲是博山区文化馆的许昆,他的小搭档则是他的女儿许王姝芃。
许昆可是鼎鼎大名,记者早就认识,而且相当佩服。他不光会说快板,相声更是在咱淄博当地脍炙人口。于是,记者立即拨通了许昆的电话。
“这段快板是我昨天刚写的,写完了就跟闺女排练上了。”许昆告诉记者,这段文字虽然只花了一上午的时间,但创意和构思是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的。“连着好几天,我们跟大家一样宅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看新闻刷手机,关注疫情。我感觉,是时候通过快板的形式,来提醒大家加强防范意识了。而且,我还想通过这段快板,向我们坚守在防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也给身处疫区的武汉同胞加油。”
记者了解到,许昆的女儿许王姝芃今年只有9岁,现在还是一名博山区中心路小学二年级六班的小学生。“我闺女学快板虽然只有1年,而且我们只花了一下午时间排练,但效果还是蛮不错的。大概昨天晚上七点多,我们就把视频录好了。”
“你看人家的闺女,咋这么有才!”这段刚刚完成十几个小时的快板,在朋友圈迅速传播,很多市民为这对有才的父女点赞。
致敬英雄 宣传疫情防控
1月30日,记者从博山区第六中学了解到,这个学校2017级8班的44名同学用自己的笔触,表达了对奋战在疫区第一线上医务工作者的敬仰之情。“疫情当前,举国关注,每天都有来自疫区的报道,医务工作者们主动请缨,舍生忘死,这种精神感动了同学们,他们拿起自己的笔,写下了对医务工作者的敬仰,写下自己的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博山区第六中学赵国良校长告诉记者,学生们制作了44篇“致敬英雄”的宣传文图,为自己最感动的画面,配上了自己的心声。
其实不光快板,还有很多网友还自发录制了戏曲的视频来普及防控知识,上面这位网友黄梅戏就演唱的字正腔圆。(记者 李波)
声情并茂朗诵疫情防控知识诗
这位鲁中晨报诗词大会小选手真赞
“抗击冠状肺炎,我提醒小朋友们: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经常要洗手,卫生很重要。发热应观察,隔离要做到。在家多看书,学习得知道。增强抵抗力,身体才会好 ”1月28日,一段小朋友朗诵疫情防控知识诗的视频在多个微信群里被转发传阅,只见视频中的小男孩道具齐全,肢体语言丰富,声情并茂,有网友称赞留言:“小小年纪,懂得不少。”
据了解,视频中的小男孩名叫王锘寒,今年7岁,是齐悦实验小学一年级6班的学生。1月29日,记者联系到了王锘寒的家长,“平时孩子就有在上口才兴趣班,平时也会发一些视频在朋友圈,这次让孩子朗诵疫情防控知识诗,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希望朋友圈的亲戚好友们看了视频后,重视对疫情的防控。”王锘寒的母亲介绍,2019年4月,王锘寒还参加了鲁中晨报主办的淄博市第二届诗词大会,是当时年龄最小的获奖选手。
“通过这首诗,我知道要勤洗手,多看书学知识。听妈妈说很多叔叔阿姨把我朗诵的视频转发到了微信群里。”王锘寒说,有很多人给他点赞,他非常开心。(记者 赵志斌 高阳)
口罩替代品:都是不可靠的
记者 李波
最近两天,口罩的火爆让人咋舌,为了增加口罩使用频率,有人想出了很多“妙招”,甚至为了防护,有人还发明了塑料桶面罩。这些土方“妙招”到底可靠吗?记者咨询了几位医务工作者。
“不管是外科口罩,还是公众用的一次性口罩,使用四个小时就必须要更换,换下来的口罩要妥善处理,不要形成新的公害。”淄博市第一医院张伯书护师告诉记者,在家的情况下,不与外人接触不用戴口罩,出门就要戴口罩,实在买不到外科口罩,用普通的口罩也可以,“我自己是加了几层纱布。”
“如果不与患者接触,其实护目镜是用不到的,咱们普通的眼镜就可以。但是我们还是要小心,出门可以戴上眼镜,戴上口罩,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回家以后,洗手非常关键,要勤洗手。自己带的这种普通口罩,可以用84消毒液泡一下,也可以用肥皂洗了以后晾干,口罩也要勤换。”张伯书告诉记者,从外面回到家里一定要把衣服脱下来放到阳台上晾晒一下。
张伯书表示,医务人员对口罩使用时间有严格规定,但公众戴口罩,不必随时换,可根据清洁程度使用更长时间。“最好的防护就是呆着家里,这样是最安全的。”
对于网上流传的那些土方,比如塑料桶改面罩,胸罩改口罩,口罩二次消毒使用,本报不建议市民采用。如果没有口罩,大家可能会自觉跟人保持距离,戴上了没有防护效果的口罩,反而会增加你的危险。口罩不够的话,最安全的办法仍然是:少出门,待在家里最安全。自己安全,也对别人安全负责。(记者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