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李波
“十六道硬菜,硬不硬,关键还得看食材。明天你来博山,我跟你去博山大集上转转。”1月21日,记者本来订了火车票要去赶南博山集,跟刘滨刘大厨交流了一下之后,只好在晚上11点放弃了原定计划,直接乘坐直达车去博山区青龙山赶博山大集。
“兄啊,你说的那个段子,我看了,旁谢、汤粗牌古、办勤才、大瞎……挺搞笑,但是这不是咱博山风俗。咱博山风俗没有十六道硬菜这个说法,咱们除夕讲究十道或者十二道硬菜,要么十全十美,要么按照一年十二个月,顺顺利利,这是咱讲究的。”从业21年,刘滨不但熟悉每一道博山菜的做法,而且对于博山人在过节期间吃喝方面的风俗,也滚瓜烂熟。“我们今天直接奔青龙山吧,我们一边转,一边看看哪些食材适合做年下菜。”
1月22日早上7点半,记者来到博山区青龙山北路见到了刘大厨。
“待会,咱们再去大街上看看,老百姓在家里自己做个年下菜的话,不宜太复杂,要有可操作性,好吃,简单,容易上手,这个是关键。”刘大厨正慢条斯理地说着,忽然就急冲冲跑到路边的一个摊子前蹲下来,“这个就不错,你看,可以来一个春卷拼豆虫。”
记者一看,一袋子手指粗细的豆虫,冻得硬邦邦的。
“65块钱1斤,这个豆虫绝对结实,拿油一过,香酥劲道。”老板正忙着给另外一个顾客抓土元,“土元85块钱1斤。”
这个土元,博山方言叫土鳖,以前,在屋檐底下扒土的时候,经常会抓出来一大窝,没想到这么金贵。
“给我称上100块钱的。”一名市民从口袋里摸出一卷人民币。“这个是好东西啊,回去之后,用开水一烫,晾干,直接下油锅,撒上点咸盐就是一个盘。我买这个主要是因为关节疼,吃点土元,又解馋,又保健。”
记者有点头晕,那么一簸箩的土元爬来爬去,老板眼睛看着别处,伸手到簸箩里摸土元,也不怕那些东西钻到袖筒里。
“我最拿手的是香酥豆腐,我们去割豆腐吧。”刘大厨背着手,领着记者顺着人流往前走,“这个豆腐用糊子一蘸,热油滚起来,香酥,脆嫩,蘸点椒盐,好菜啊。”
说着,我们来到一个摊位前面,豆腐摊前排了好长的队伍,豆腐摊老板满面春风、手忙脚乱,“两块二一斤,豆腐两块二一斤。好,差一点,凑二十块钱的吧。再来一点。”
“你这个伙计,你看谁家割豆腐,有割3块的?”看到塑料兜里的3块豆腐,买主不乐意了,照着老板肩膀头就是一巴掌,逼着老板给拿下来一块。
“师傅,为啥不能割三块?”
“你问他,为啥?”买主听到旁边有人问,余怒未消。
“老板真是忙晕了,欠打。”刘大厨哈哈大笑,偷偷跟记者说:“这大过年的,豆腐,‘都富’,豆腐,‘都有福’,没有‘散’福的。”
“咱们现在不讲究这个了,不能迷信。”明知做错了事,豆腐摊老板还是想要给自己找回点面子来。
“都少说两句吧,这跟迷信不迷信没关系,年前大家心里都急躁躁的,关键让人家心里不愉快。”旁边一个割豆腐的老者劝了一句。
“我推荐几个菜,好吃,好做的。刚才说了,春卷拼豆虫,再拌个蛰头,炝个皮肚或蹄筋,肉皮冻,这是四个凉菜。腊八蒜炒藕,红烧排骨,传统香酥豆腐,白灼大虾,四个热菜。汤菜,来个汆丸子,再来道糖醋鲤鱼。十道菜,十全十美!要是不够,来个甜饭,上个酥锅。十二道菜,一年四季,顺顺利利!”刘大厨给记者贡献了一份自己家的除夕私房菜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