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寻找“智能钥匙” 破解发展难题
市机关事务局坚持创新引领,冲破思维定式,开创性的提出“两定一竞”运行机制,即“政府部门定功能、定标准,潜在服务商竞投资(让利)”,将社会资源引入机关后勤服务建设,实现政企间互通有无、共建共享,走出了一条政府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也办成事的节约创新之路。
一、优化管理手段,夯实保障基础
坚持从自身入手,运用市场思维,深挖政府组织的资金、信誉及大数据等方面资源的潜在红利,找准项目对接点,把握利益共同点,推动市场化运作逐步走向深入。一是主动换位思考,挖掘政府红利清单。在智慧餐厅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明确项目设立对公账户、合作宣传推介、支持优质客户开发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投资积极性。通过将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系统与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权属统一登记测绘捆绑招标,成功借助市场力量免费搭建起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系统。二是统筹项目建设,构建科学运行体系。坚持以“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绩效化”建设为引领,科学统筹谋划项目建设,推动管理服务保障转型升级。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社局等5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确定由光伏项目建设企业无偿投入实施了屋顶防水。三是上门广泛对接,搭建企业主体数据库。广泛搜集市内外金融机构、专业化公司、公益性社会组织等主体信息,围绕项目建设需求逐一建立企业库,在沟通交流中优化建设方案,查摆合作切入点。
二、锻造“智能”钥匙,注入创新活力
坚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定功能、定标准,竞投资(竞让利)”三步走,推进项目规划建设,确保工作成效。一是统一功能设计。统一制定项目建设规划,提出项目建设需求,明确相关功能设计。在实施办公用房测绘工作中,编制了国有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文本,确定采取智能化图形管理技术,实现办公用房调配、使用、维修、统计等功能的动态监管。二是细化标准规范。按照机关管理服务保障标准和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智慧餐厅建设、智慧公务用车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标准,研究制定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清单及技术标准,杜绝项目建设碎片化、管理多头化等现象。三是讲求公开透明。对同一事项引入两个及以上主体参与竞争,以避免垄断滋生腐败。围绕项目提出、过程监管、验收问效“三分离”,对计划、沟通、招标、实施、监督、验收等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再造,确保竞争透明、规范有序
三、“绩效评价+社会监督”,彰显“两定一竞”成效
在推进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结果导向,更加强调成本效益,更加硬化责任约束,通过“两定一竞”运行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稳步显现。一是节约了机关运行成本。在市直机关中心食堂成功引入齐鲁银行东营分行投入88万元,建成智慧餐厅管理信息系统,并无偿配套了智能结算台等硬件设施;在认真总结项目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两定一竞”模式使用范围和实践路径进行拓展延深,按照“两定一竞+”的思路,建成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智能化公务用车管理系统,实施5处办公楼屋顶光伏发电工程等项目,规模化集中统一采购办公用房测绘、安全鉴定和能源审计公司,共计节省财政资金731.27万元。二是增强了管理服务保障能力。通过“两定一竞”模式的运作,实现了服务保障的集中统一管理,破除了自我保障、分散保障格局,强化了资源统筹利用,实现了制度和标准统一,促进了办公用房、公务用车、能源资源节约、餐饮服务、物业管理等质量效能的持续提高。三是提升了政府开放水平。“两定一竞”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托底式”保障思维,依托资源整合利用和政企互利互惠,实现了政府少投入甚至零投入实施管理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开辟了机关事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同时,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实践,提升了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助推了廉洁型、开放型、节约型机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