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减四增”是破解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治本之策,是倒逼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近年来,临沂市根据省《“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成立“四减四增”工作专班,奋力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子。
我市“四减四增”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共涉及45项主要指标,178项主要任务,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市产业、能源、运输、农业“四个结构”的调整优化取得初步成效。
产业结构:减少落后和过剩产能,增加新的增长动能
目前,我市共淘汰关闭钢铁、铸造、化工、化肥等企业182家,升级改造161家,整治“散乱污”企业3429家,退出炼钢设备3台65T转炉去产能任务。全市7家化工园区、5家化工企业分别开展化工园区(专业园区)和重点监控点申报工作,“5+2+N”(即5家园区+2家专业园区+N家园区外重点监控企业)化工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主城区焦化企业退出,搬迁至临港精品不锈钢和先进特钢基地,山东焦化、金星焦电等焦化企业完成关停。兰山、罗庄、河东等主城区5处钢材市场搬迁,兰山物流园区去年8月份启动搬迁改造升级计划。
增加新的增长动能,以十大新优产业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动能建设。制定了《全市十大优势产业工作推进方案》。目前,“十优”产业发展态势总体平稳,成长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入选山东民营企业100强企业9家。
出台《临沂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推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8大支柱产业借助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全市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产值600亿元以上。
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增加清洁能源使用
淘汰落后燃煤机组,淘汰一批服役期较长机组,大机组供热覆盖范围内小机组,去产能企业配套机组、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且不具备改造提升条件的30万千瓦以下机组以及违法违规建设的火电机组,优先淘汰30万千瓦以下的运行满25年的抽凝热电机组的燃煤机组。
淘汰煤电行业落后产能,实现减少煤炭消费9.66万吨/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成立散煤污染治理工作专班办公室,推进散煤污染治理,出台《散煤污染治理通告》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级财政投入近8000万元,开展全市散煤治理,查处散煤6368.4吨,推广清洁煤40万吨,节能炉具2万余台。
增加清洁能源使用,目前,全市共有光伏电站45162个,装机159.0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有序推进,发电量118726万千瓦时,可替代40.96万吨标准煤。
运输结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清洁化水平提升
完善铁路网络,推动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临沂亿金物资有限责任公司专用线等铁路专用线11条,计划建设山东清沂山石化科技有限公司专用铁路线等5条铁路专用线。鲁南高铁临曲段已建成通车,京沪高铁第二通道项目已完成勘察设计招标,济莱临连高铁正在开展莱芜—临沂—连云港高铁前期方案研究工作。
依托临沂物流大通道优势,我市积极推进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设,临沂公铁物流园区华阳物流中心、临沂济铁物流园区等5个项目入选山东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库,市辖兰山、河东、罗庄三区均有多式联运枢纽。
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共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8630台,并建立了机动车污染联合执法机制,保持对违规营运车辆整治的高压态势。
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交通城市,申报了22个大项的重点支撑项目,项目节能减排总投资额达1.2296亿元,年节能量7232.31吨标准煤,替代燃料量28.86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61万吨。全市逐步实现充电服务网络全覆盖,目前共建设充电站288个,充电桩3716个。
农业结构:减肥增效,严控高毒高风险农药
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减轻面源污染,确保水源地水质,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生物肥、配方肥、果园种草和土壤调理剂,引导农民自制自用农家肥。
建立限制使用农药经营管理制度,全市办理限制使用农药经营许可证21份。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今年以来,整合各级财政资金1359余万元,用于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
临报融媒记者付茜 通讯员吴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