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是2017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一个新词,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潍水田园综合体就是为抢抓国家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重大机遇而规划建设,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潍水田园综合体,看这里的农业农村农民正发生着怎样的改变。
走进潍水田园综合体项目区,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而在这里干活的工人大多是附近村民。今年63岁的陈治龙是昌邑石埠经济发展区西孙村人,他正在对园区内的植物进行修剪,自潍水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后,陈治龙从中切切实实尝到了甜头。
在陈治龙看来,不仅是自己延续了几十年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就连许久没有变化的村落,也慢慢靓丽起来。
闲暇的时候,陈治龙就会到村西头的一片空地转一转,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建成一座养老院,每每想到这,陈治龙就像吃下了定心丸。
不仅仅是陈治龙和西孙村,目前潍水田园综合体规划区的村庄,从农业生产到农村发展再到农民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着一场变革,而所有的变化都源于潍水田园综合体的打造。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脱贫致富,还是如今的乡村振兴,都需要带头人、领头雁。孙健,山东潍水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年,当田园综合体概念被提出来的时候,他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这项事业中。
回乡再创业,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农业项目,投资大、回报慢、风险高,因此在孙健决定放下一切回乡的时候,阻力可想而知。
2017年10月,潍水田园综合体开工建设,计划建设周期为3年。孙健想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为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探索创造新模式。
2017年,潍水田园综合体在全省14个参与竞争立项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试点项目。
潍水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发展基础,以田园生活为开发核心,以昌邑文化为特色主题,以乡村休闲为亮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共享农业、智慧农业、康养、教育于一体。目前,项目已累计投入4.6亿元,基本架构已经形成。齐鲁智农谷数科展示中心,现代农业温室,农业高科技项目鱼菜共生系统已投入使用。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首次进入2017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后,这两年,这一新生事物便在中国各地农村涌动起来。毫无疑问,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对更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它将为新农村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新动力?田园综合体怎样去搞,怎样才能搞好,这些都需要有人去探索,然后给出答案。
潍水田园综合体坐落在潍河与308国道的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景观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交通条件便利,属潍坊半小时经济圈和青岛一小时经济圈。项目西依潍河,北起青山,南至博陆山。
潍水田园综合体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发展,充分发挥田园综合体的平台优势,创造出了以数字农业和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如白纸上作画,要落笔成形、着墨成趣,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在产业布局上落笔,在融合发展上着墨。潍水田园综合体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当前,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现象突出,明天“谁来种地”?生产效率偏低,农民纯收入中来自传统农业的比重下降,今后又该“怎么种地”?这是一道道摆在农村农业发展面前的现实问题,针对于此,潍水田园综合体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潍水田园按照五大振兴的要求,进行积极布局,目前,规划区内的乡村提升改造,已经率先开始。
孙健坦诚,潍水田园综合体的打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当地村民对田园综合体的认知。
肖文昌,山东潍水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数据部门经理,负责公司内关于互联网的所有业务板块。
肖文昌拥有硕士学历,是从深圳回到潍坊,来到潍水田园综合体工作的,在一定层面上,田园综合体的打造带来了人才的回流。
潍水田园综合体打造过程中,孙健深谙人才的重要性,综合体借力政府招才引智政策,搭建平台,充分吸引人才。
看得见的是外在建筑,看不见的是内在的动力。大量人才的引入,为潍水田园综合体的打造和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发展动力。
从根本上讲,田园综合体可以看做是一个平台,通过田园综合体这一平台的打造和建设,创造丰富的就业机会,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促进市场、资本、信息等要素资源向农村聚集,解决当前农业粗放经营、土地资源浪费等农村空心化问题,让农村留住人、发展好。
潍水田园综合体作为全省唯一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也承担着更高的使命。
潍水田园,正加压奋进,担当作为,正在为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道路上迈进,为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样本新动能、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支点新引擎,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齐鲁样板”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