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过甲午国殇民族觉醒,鸣响过共产党领导胶东抗日第一枪。就在不久前,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我市作品《乳娘》荣获一等奖,再受全国瞩目……威海这片热土从不缺乏红色故事,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威海期间,登上刘公岛,给威海留下殷切嘱托:“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一年来,全市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委主要领导带头为市、区市、镇街、村居四级5000多名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集中开展100多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集中宣讲,红色血脉在不断赓续;舞剧《乳娘》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京剧《郭永怀》好评如潮,东泓炮台展馆全面落成并免费开放,红色故事讲出新精彩;红色印迹抢救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王淑贞、迟念佳等“张富清”式英雄故事走进人们视野,红色基因“火”了起来。
答卷
美编:苏艺
印 记
万名干部下基层
2019年7月,在“千名干部下基层”和选派第一书记的基础上,省委决定再从省市县三级增派9557名优秀干部,组织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我市共选派300多名干部,组建31支服务队,到乡村振兴、企业高质量发展一线破解矛盾问题,推动政策落实落地。
红色印迹抢救

2019年11月27日,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作专题会议召开,全面启动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作,挖掘威海红色胶东党性教育基地丰富内涵,讲好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的故事。红色印迹主要指胶东早期党组织建立及活动纪念地、武装斗争和战争遗址纪念地、革命烈士或英雄人物故居等。截至目前,各区市、开发区均已成立专班开展工作,红色印迹抢救取得一定成效。
党建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

2019年7月27日,“守初心 讲担当”党建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我市党建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全国党建研究会肯定推广。我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建设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创新开展了“流转式”“全托式”“入股式”等土地托管服务,彻底打通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链条,引导小农户集中连片接受社会化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村级党组织积极发挥牵头引领作用,仅开展土地调换集中经营服务就可实现土地流转“增量”和招商“增值”两项收益,走出了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抓党建强服务促增收的新路子,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全市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党性教育基地进校园

2019年,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联合威海市委教育工委、关工委,在哈工大(威海)、青岛路小学等全市高校和市区中小学进行教育基地巡展,依托教育基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截至目前,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已培养大学生志愿者80余人,在5所高校、8所中小学开展巡展近300场次,受众1.1万人次。
亲 历
做红色印记的“追光者”
徒步3个钟头,爬上人迹罕至的老蜂窝寻觅游击队据点;驱车20公里,摸清文登营镇沟于家村张修己故居附近的大街小巷。
许建中调研文登区红色印迹。威海日报记者 初佳伦 摄
“半个月把一百多个红色印迹跑遍,现在,不少同事叫我‘红色驴友’。”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文登教学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许建中爽朗一笑,说:“其实,我更希望他们叫我天福魂的‘追光者’。”
诞生过三届中共胶东特委,发起共产党领导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天福山起义……作为“天福魂”的诞生地,文登区红色印迹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但由于民间保护意识缺乏,近年来,胶东早期党组织建立地及活动纪念地的数量逐渐减少。
许建中的“追光之旅”始于2019年10月。打从文登区“红色印迹”发掘保护专班建立,他就像是踩了“风火轮”,上山探遗址,进村访烈属,和红色印迹的“约会”一次不落。
没想到的是,他到的第一个地方,就让这次行程卡了壳。那是文登营镇沟于家村,坐落着第四届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地——张修己故居。
从外表看,这处红色印迹和别处看起来并无不同,走进屋里,却遍布灰尘,蛛网暗结。
“这里平时没人清扫吗?”许建中问随行的工作人员。
“张修己的后人在这里住过,他们一走,就荒废了。”有人回答。
“从荒废到被忘掉,很多红色印迹就这么消亡了。”许建中沉默了一会儿,说:“咱们在这里多走走,研究一下初步修复和展陈方案。”
那天,许建中在沟于家村待了一上午。他沉思着,怎样才能重新点燃红色印迹的“火种”,让天福魂传承发扬?
思考践行在他每一天的行程中。只要有时间,许建中就深入基层,摸排红色印迹保留现状,和同事一起制定红色印迹修复、提升方案。
一路上确有收获。界石镇宋家庄村在全国率先发起军民共建活动,1991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专门为这里题词“首创军民共建 利国利军利民”,许建中计划进一步提升已有陈列馆;文登营小学保护过参加“一一·四”暴动的革命力量,许建中打算依托现有校舍复原学校遗址,讲好文登第一个党小组的成立故事。
一路上,也有遗憾。昆嵛山泰礴顶东部的老蜂窝,是游击队留下的一处重要据点,地势隐蔽,保护了中共胶东特委的有生力量。许建中花了三个钟头跋涉上去,终于找到临时据点。然而山体实在险峻,抢救计划只能不了了之。
半个多月,许建中翻山越岭、走街串巷,硬是走遍了全区115处红色印迹。随后,一份份抢救保护利用工作分工迅速出炉——已有的提升完善,没修缮的抓紧修缮;故居和纪念场所没有了,就在所在地建立石碑,把革命故事讲出来,把革命烈士的英名刻上去……
许建中介绍,现在,抢救保护利用工作的初步方案已经拟定。计划将17处涉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及纪念设施的红色印迹连点成线,打造天福山、昆嵛山、鸺鹠山三条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线路。
伴随许建中的一次次追寻,红色线路走上了开发的议程,也走进了更多群众的视线。
“这是我们上周推出的张连珠事迹,阅读量有四千多。”谈起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许建中神采飞扬。点开他的朋友圈,几乎全是“红色印迹”在刷屏。“最近重要节点比较多,这几天发得密集一些。”
在他案头,还摆着一摞纪念活动节点。2019年12月18日,是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牺牲84周年纪念日;2019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82周年纪念日……林林总总加起来,有30多项。
“‘追光’工作没有终点。据我了解,各区市、开发区均已成立专班开展工作,红色印迹抢救取得一定成效。”许建中说,“我们会对更多红色遗址推出保护措施,打造‘红色胶东之源’主题基地,让党的旗帜在威海大地永远高高飘扬!”
“永怀精神”永怀心间

灯光下,是1939年的上海码头。
郭永怀的母亲手捧围巾,仔细端详着准备奔赴远洋的儿子。她忍着泪,不发一语,只缓缓将围巾搭上儿子的脖颈。
《壮怀》作为京剧《郭永怀》首演的第一幕,演绎全剧唯一一场母子别离,要完成塑造郭永怀及母亲形象、代入观众情绪两个任务。但时间,只有短短一分钟。
“扑通——”郭永怀跪下了!母亲慌然猛退两步,又止住,闭上眼睛用力吸气,再睁眼,眸子泛红。她把儿子扶起来,挥手,坚定又决绝,然后定定地注视着,直到郭永怀登上轮船。这时,才颤巍巍抬起袖口,轻轻拭泪。帷幕渐渐低垂。
此刻的台下,观者同泣。听到渐渐多起来的抽泣声,台上的“母亲”张传秀眼中泪水不自觉再次涌出。这次是激动的泪水——她知道,自己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接到剧本的时候特别担心,1分钟,还是默剧,动作不多。怎么才能把角色演活?”已是国家一级演员的张传秀坦言,当时心里是打着鼓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场演不好,很多观众对后面的戏就没了兴趣。”
虽然难度大,但身为郭永怀的老乡,张传秀义不容辞接下角色。一场母子送别的情景,她反复在镜子面前设计、练习、再设计……
按她最初设想的剧情,面对即将离去的儿子,母亲要情难自禁、泪流满面,体现离别。但很快,就把自己否定了:虽然出身农家,但能把儿子教育成才,这位母亲一定有教养、有远见。“这是一位性格坚韧的母亲,不会轻易在儿子面前情难自禁。”
与导演商议并与对戏演员反复排练磨合后,张传秀终于确定了母亲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坚毅、深明大义。她要教育儿子志在四方,支持理解儿子,将悲伤和心疼都藏在心底,要强忍着眼泪,用微笑送别。
至此,开场深情送别的一幕终于确定。
但张传秀的工作没有结束。这场大型京剧里,她分饰两角:戏里,她是郭永怀的母亲;戏外,她还是全剧的剧务总统筹。
“从拿到剧本那天起,我们每个演职人员都被郭先生的民族大义所感动、折服,能够参演《郭永怀》是我们的荣幸。”张传秀和剧组成员们下定决心,“要以郭永怀的精神,排练《郭永怀》。”
从主配角排练时间的再三确认,京剧唱腔与台词、舞蹈的结合,到乐队、琴师和声光电的配合,凡涉及剧务,张传秀必亲力亲为。
为了一个走位,导演和演员会不厌其烦试一遍又一遍,排到深夜且不罢休;为了两分钟的伞舞,两个月的时间里,舞蹈演员雷打不动保持每天一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为了让唱腔完美展现,演员们每天坚持开嗓……
从2019年7月份剧本定型,到2019年8月5日全员第一次围读剧本,再到一次次排练,张传秀的情绪在两个时空不停穿梭,直到2019年9月28日。
当她再次从上海码头的时空穿越回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全场座无虚席,多次雷鸣般的掌声,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不少戏迷都联系我们询问‘返场’时间,这是对京剧《郭永怀》最大的肯定。”
最近,张传秀正筹备着《郭永怀》演出进校园。“郭永怀先生心有大我、以身许国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这些年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参观人数达30多万,两院院士李家春、胡文瑞等专程到荣成开展12期‘永怀讲堂’,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宣扬,让《郭永怀》走进全省、走向全国,将红色精神永远流传在祖国大地上!”张传秀语气坚定。
心声
参观胶东育儿所纪念馆的党员王兆付
带孩子来感受乳娘精神
参观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威海日报记者 刘志鹏 摄
“孩子,你听话,快跟父母回家吧”“在我心中,您永远都是我的娘”……2019年12月20日,胶东育儿所纪念馆里,情景剧《乳娘》乳儿的扮演者向乳娘的方向连连跪谢。
看到屏幕上乳娘和乳儿难舍难分的情景,党员王兆付眼里的泪再也抑不住,一串串地落在脸上。
“以前听说过乳娘的故事,今天来到纪念馆亲耳聆听、亲眼观看了乳娘哺乳革命后代和乳儿千里寻亲的故事,心里被乳娘的大义震撼。”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王兆付觉得这泪流得感动、流得痛快,不丢人。
“下次要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育儿所参观,让他知道乳娘排除万难哺育革命后代的人间大爱和乳儿寻亲的孝义之心。”王兆付动情地说:“我希望,能让自己的下一代带着这种红色精神接续奋斗。”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大学生志愿者、哈工大(威海)理学院数学系学生庄思贤
“小讲解员”的大梦想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甲午战争为逻辑起点,以梦碎、梦醒、筑梦、圆梦为主线,形成了甲午国殇与历史选择的主题板块和讲述胶东民族复兴故事的专题板块……讲到‘梦碎、梦醒、筑梦、圆梦’的时候,感情再充沛一点,会不会更好?”
哈工大(威海)校园里,两个青年正讨论着红色讲解心得,他们都是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
2019年,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把展览“搬”进校园,并培训了8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全面推广胶东历史。2019年5月“上岗”以来,哈工大(威海)理学院数学系学生庄思贤因红色宣讲认识了不少新朋友。“作为学生讲解员,在活动中我是讲述者,更是学习者。”庄思贤说,一次又一次的讲解,让他进一步了解国史、党史和威海历史,深入体会到家国情怀、党民齐心的红色精神,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现在,他想把这种精神讲给更多人听。
舞剧《乳娘》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威海日报记者 刘志鹏 摄
(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