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中心敬老院
社会福利中心的居住设施
近日,平原县张华镇源华老年公寓车来车往,张华、腰站原敬老院的院民陆续搬迁来到这里,开始新生活。“我原来是在腰站敬老院住,现在搬到这边来感觉很好啊,这边的设施啥的的都比原来好多了。”腰站镇林桥村74岁的老人穆怀青告诉记者。而这只是平原县民政局今年以来整合建设敬老院、提升服务质量,在养老服务上做有益探索的一个缩影。
前曹敬老院居住环境
升级:整合养老资源合建设中心敬老院年初,平原县民政局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敬老院普遍存在设施陈旧、证照不全和消防安全问题,撒芝麻盐式的“一乡一院”已严重不适应新时代养老服务的新形势。为确保养老机构上档次上水平,必须打破“一乡一院”供养服务格局。平原县委、县政府确定,整合养老资源,实施敬老院“上楼工程”,实现全面提升。
为使这项工程圆满进行,平原县采用政府投资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共投资10650万元,高标准建设平原县社会福利中心与龙门、前曹、桃园3处中心敬老院以及红运、源华老年公寓特困供养服务中心。新建养老服务楼房面积2.56万平方米,更新床铺被褥、护理床、沙发座椅、衣物橱柜等生活设施822套。 充分考虑地缘相近、便于接受等因素,平原县民政局将院民走向分为两类:合并搬迁,先后将基础条件和管理服务相对薄弱的三唐、坊子、王打卦、王凤楼和王庙镇敬老院合并搬迁至龙门、前曹中心敬老院两处公办养老机构;桃园中心敬老院建成后,桃园办事处和王杲铺镇敬老院将搬入新建成的桃园中心养老院;公寓代养,将恩城敬老院并入红运老年公寓,张华镇和腰站镇两处敬老院院民由新建成的源华老年公寓代养。
平原县委、县政府还综合考虑院民融合、管理成本支出的增加和搬迁中的安全因素等,整合了原有的管理服务团队,理顺了供养经费拨付渠道,落实了政府购买特困供养服务资金,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分类照料护理实施细则,明确了合并搬迁中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合并搬迁期间不出现管理服务真空期,老人们的生活照料能够一切如常,甚或更好。 乡镇敬老院的合并搬迁,彻底根除了养老机构安全隐患,全面提升了政府供养服务水平和社会养老服务质量,为平原养老服务创造了更加规范、更加温馨的平原温度。
社工陪老人外出
提档:让失能特困老人住进全县最好的养老机构各乡镇敬老院都有多少不等的失能特困老人,原来的条件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吃、穿、住、医,现在怎么办?这是平原县民政局在合并敬老院初期时发现的一个问题。
在得知这一问题后平原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志勇迅速作出决定“这些老人苦了一辈子,要让他们全部住进全县最好的养老机构,安度幸福晚年。”
为使平原县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精神尽快落到实处,让所有失能特困供养老人入住平原县社会福利中心,民政局严把“准入关”。副局长马爱国带领救助科工作人员深入院民宿舍,与每个申请入住的特困老人见面,确保进入的确为失能特困老人,确保每一位入住老人比尚未入住的失能程度大,确需更好照料护理。目前社会福利中心已入住两批失能特困老人,共22人。护理高标准。党组副书记杨荣新监管,严格交接班制度,护理员24小时轮值,时换尿不湿、日更衣擦澡、周洗澡等,及时清理区域卫生和个人卫生已形成习惯;饭菜合口,可以根据口味定做;做到牛奶、鸡蛋等辅食定时定量。同时,社会福利中心为这些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招聘高素质护理员,高标准严要求,派出护理员赴外地专业培训机构进行轮训,以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着力构建养老机构规范管理和服务质量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全面推动养老服务水平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平原县社会福利中心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健全完备的生活娱乐设施,更加专业的照护服务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让搬迁过来的老人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幸福。“这日子,真上了天堂!”张华镇的王丰昌老两口高兴说。
社工照顾老人用餐
延伸:让服务走出养老设施围墙
养老服务不仅局限在敬老院中,平原县民政局积极拓宽养老服务范围,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更多便利。今年5月,平原县民政局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依托社会福利中心大食堂和微信点餐小程序,精心搭配营养餐食,实行“区域免费配送、10元吃饱+吃好”服务,解决居家老人做饭难、吃不好的问题,为城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吃上营养餐、热乎饭。迄今为止送餐服务先后惠及5500余人次。
“紧扣需求出台配套政策,立足重点增加服务供给,我们努力探索建立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平原县民政局长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