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12月19日讯(记者 刘元迪 通讯员 孙祎)炒鸡、塌煎饼、糤、炸串……千万人口的临沂美食众多,每当大快朵颐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是谁守护了大家“舌尖上的安全”?
他们迎着朝露送走晚霞,一年200多天奔波在路上,每天至少100公里;他们头戴防毒面具,一坐一整天,与有毒有害试剂“作斗争”;他们夜晚加班听机器轰鸣,耐心等待样品数据……他们,就是检验检测人。
今天,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带你走进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看看他们如何坚守着食品安全防线,让放心食品走上市民餐桌。
“不是在抽样,就是在抽样的路上”
凌晨5点,天还没亮,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的抽样人员孙鸿祥就已和同事赶到了某农贸市场,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现场条件有限,为及时将店铺信息、样品信息录入平台,抽样人员就地取材,将菜筐扣过来当桌,躬着身子操作电脑,一蹲就是几小时。
对孙鸿祥他们来说,身体累倒是其次,就怕当事人不配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野店镇一夫妻俩,刚开始怕产品不合格罚款,对抽样有抵触情绪。”孙鸿祥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他们从早上10点钟进店,直至下午两点多钟才完成抽样工作,不仅错过了正常饭点,连口水都没来及喝,店主看后感叹不容易,主动给他们倒了水送去。
“我今年45岁,在科里算是比较年轻的了。”孙鸿祥说,所里食品抽样人员共14人,平均年龄近50岁,全市各县区四处跑,每天至少100公里,一年200余天都在路上,“不是在抽样,就是在抽样的路上。”
据悉,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承担国家、省、市三级抽样任务,范围涵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三个环节,几乎包括所有的市面产品。
“每个眨眼的瞬间,检验数据都在流动”
样品采集回来后,由食品业务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登记,并根据产品特性下达检测计划,再到食品检验科检验检测。
“我们科室检测项目主要以农残、兽残及非法添加剂为主,技术型人员虽年轻,但面对工作都高度认真、负责。”食品检验科科长王建成介绍,前段时间检验任务激增,科室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预期8月中旬完成的任务8月上旬就已完成,提前了七八天。“当时感觉像登山一样,一步步很费力,身体散了架,有的同事小孩打着吊瓶,仍坚守在岗位上。”
人停机不停。有些产品保质期较短,需当天抽样当天检验。王建成以酸奶为例说,产品保质期较短,三聚氰胺、微生物等十几个指标,需要同事们相互配合,一天内如陀螺般高速运转,完成检测等待机器出数据结果。
夜晚加班,走在检验室楼层的走廊里,王建成听到价值三千多万机器的轰鸣声,时常感慨“每个眨眼的瞬间,检验数据都在流动。”
“不考虑加班、成本,重要的是老百姓吃着放不放心”
“抽样人员常年奔波在外、风吹日晒,我们则每天待在检测室里,带着防毒面具、一次性手套,与有毒有害试剂‘作斗争’。”食品检验科专家王亮说,检测项目具有连贯性,一旦开始就不能停。虽然检验室距办公室只有几米,也来不及去喝杯水。
据悉,检验检测流程中,一份熟肉制品的检验有10余项指标,
成本在1000元以上,中间检测过程复杂,需耗时10天才能最终确定能否安全上桌。
人少工作量大,很多检验项目检验时间又长,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就在办公室里放了个沙发,晚上加班累了就眯一会儿,醒来后继续工作。保证了检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同时该检验组能准确发现样品存在的问题。
“其实加班、成本这些都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老百姓吃着是否放心才是最重要的。”王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