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鲁菜,不能不说鲁菜发源地之一—— 博山;说起博山菜,就绕不开集京韵鲁味之大成,博采众家筵席之特色,独创“四四席”套餐制的聚乐村饭庄。
继获得“山东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等荣誉后,聚乐村饭庄去年又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山东省鲁菜发源地四家“鲁菜馆”之一。在聚乐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鹏看来,聚乐村独有的餐饮文化,正是这个餐饮名店屹立近百年不倒的秘密所在。
自建“能吃的博物馆”展现5000年餐饮文明
走进聚乐村饭庄,就会被它古色古香的氛围所感染,处处体现的儒、释、道文化,让人内心变得沉静。除了形态各异的根雕、陶瓷器,聚乐村最具特点的还是其自建的饮食博物馆。淄博博山聚乐村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鹏通过收集整理从古至今的饮食器具,历史地再现了博山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王鹏介绍,聚乐村饮食博物馆于2012年初建成,是山东首家“能吃的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游客不但能了解封建文明时期的饮食特点,还能通过早期发行的股票等文物,了解聚乐村从成立、兴盛到如今发扬光大的近百年历程。
在聚乐村饮食博物馆的门厅,有一张梅兰芳先生的剧照。王鹏告诉记者,这是梅兰芳1925年《天女散花》的剧照,1960年到博山演出时,在聚乐村款待宾朋,一进门就看到了这个用琉璃丝织成的剧照,感到非常兴奋。加之“当时物资匮乏,没有山珍海味,但我们的厨师就拿出看家本身,粗菜细做,梅大师吃了之后非常满意。”此外,在博物馆里,还有贵州龙化石、能找到12生肖的大型根雕等奇珍异宝,让游客一饱口福的同时也一饱眼福。
继承发扬鲁菜创建“四四席” 套餐制
聚乐村饭庄各名厨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继承发扬鲁菜的优势,创造出一大批具有博山特色的饭菜品种。枣肠、枫干肉、叉烤肉、樱桃肉2003年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精制香肠、寸肠、博山烤肉、猪肉干、博山酥锅2004年、200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山东名小吃”。
更重要的是,1919年,聚乐村结合当地餐饮习俗、礼仪规制、乡俗民风创建了别具一格的套餐规制宴席―――“四四席”,形成了博山菜系富有特色的餐饮主题文化,体现了鲁菜的精美品质。同时展示了烹调、制汤、菜式、养生、礼仪等特色,使鲁菜、淄博餐饮、博山文化、聚乐村饭庄产生广泛影响,树立了鲁菜的崭新形象。“‘四四席’体现着故我根本的‘福禄寿喜’和‘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理念以及四海通商、八方来客的心里祈祝,保持尊卑有序,长幼咸安的社会伦理精神。”王鹏说。
记者注意到,聚乐村对“福禄寿喜”意念的设计与融合,可谓恰如其分——门楣上“聚乐村”三个红底金字,与对映的祥云标志,充满了喜气。门内玄关处的蝙蝠图形,充盈着福气。走廊里的喜轿,则诠释出人们常说的抬头见喜,好运福临。聚福堂、聚禄堂、聚寿堂、聚禧堂,演绎着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
几代人的努力树起百年餐饮文化品牌
据王鹏介绍,聚乐村饭庄自1919年始创以来,大致走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9年至1956年,也是聚乐村文化的形成时期。经历了五四运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公私合营等重要历史时期。聚乐村饭庄三次被迫迁址,创建了“四四席”套餐制。
第二个阶段是1956年公私合营至1966年文革开始,这个阶段聚乐村饭庄焕发新生、铸就辉煌。以栾玉琢、王广镛、王德汉、王光福等名厨为代表的老一辈鲁菜大师,凝结集体智慧编撰了全国唯一一部区县级菜谱《博山菜谱》。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大师多次光顾,为聚乐村饭庄留下了一段段传世佳话。
第三个阶段,是文革十年。这十年,聚乐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践踏。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名厨大师都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也正是这十年,聚乐村形成了独特的“牌匾文化”等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
第四个阶段,是1977年改革开放后至今,聚乐村饭庄从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利用现代化管理运营理念,保护了“聚乐村”各项知识产权。特别是2009年,投资2800余万元,兴建了现在的聚乐村饭庄和聚乐村饮食博物馆,用全新理念打造了一张鲁菜文化的经典名片。 (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