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高金国
晨报淄博12月15日讯 聊斋俚曲,是淄博独一无二的地方文化。当这种“土味十足”的戏曲和浓浓的藏族风情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呢?12月13日,聊斋俚曲创新剧目《红军匾》在淄博市民歌协会排练厅彩排,得到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
《红军匾》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川藏边界的感人故事。上世纪30年代,红军路过时,从藏族老人扎西处借了一部分青稞,留下一块刻有“红军”字样的牌匾,作为借据。情节围绕着这块“红军匾”展开,扎西一家和白匪斗智斗勇,将这块珍贵的牌匾保护了起来。饱受白匪欺压的老人,最终将孙女送去参加了红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淄博风味”的俚曲唱腔中,伴有藏乐元素和藏族舞蹈,令人耳目一新。
淄博市民歌协会排练厅内,聊斋俚曲《红军匾》正在彩排。
以陈倩、邹锜、吴建勋、杨小华等为主创人员的《红军匾》,有两大创新之处:其一,这是聊斋俚曲首次以音乐剧的形式出现在众人面前;其二,这是聊斋俚曲曲目中,首次出现藏族音乐元素。
主创邹锜既是聊斋俚曲传承人,也是一个执着的“民歌追梦人”。创作《红军匾》,一没有资金,二没有专职导演,只能靠他们这些爱好者“白手起家”,自己一步一步摸索。虽然这部音乐剧还略显粗糙,但对他们来说,已经难能可贵了。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聊斋俚曲,是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形成的一种独特民间说唱音乐体裁。聊斋俚曲传承人、主创之一陈倩先生说,《红军匾》是第一次用音乐剧的方式演绎聊斋俚曲,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尝试,希望这部剧早日走上舞台,和广大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