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你的“管控”下真的听话吗?
“妈宝男”的终极愿望:妈妈,请还给我做人的权利!
孩子厌学、厌世,怎样帮助Ta走出那个“走不出的世界”?
只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好”,真的是对的吗?
孩子就是不学习,谁能帮得了Ta?
……
请不要再给孩子说:“都是为了你好!”
请不要责备孩子:“你什么也不会!”
要听到藏在弱科与失眠背后的灵魂呐喊。
来自权威的随意的不恰当的断语,如果出现在不恰当的时刻,就会造成心理事故,严重伤害一颗敏感的心。
心理的奇妙在于,产生问题的点一旦找到,问题便会涣然冰释。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唤醒人心的奇书。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父母和孩子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人生的书;不仅青少年学生、教师、家长应该读,每一个成年人如果想祛除自己的心灵之霾,也应该读一读。
24个成长故事带领你探寻心灵的奥秘。
李希贵:“这是一本好书。书稿出版之前我已经读过,深有所感,并立即推荐给北京十一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学习。这其中有生命的哲理,有灵魂的困顿、挣扎、呐喊和更生,应该是一位心灵导师面对学生、教师和家长发出的警世之言,值得读者,特别是教师和家长读者深思。”
这本书会让你一次次领略这样的瞬间:一位心灵导师引领灵魂受困的孩子鼓足勇气踏上了从未登过的台阶,由此得到新生,并以此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通过改变孩子的心态,从而引爆孩子本身巨大的生命能量,应当是育人和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精彩试读
高考,到底是谁的事
你的“关心”是否给孩子制造了更多的困扰?你到底是在帮孩子,还是在转移自己的焦虑?走出心灵的黑洞高考,到底是谁的事?
高三模拟考试刚结束,放假一天。
看到孩子们像小鸟出笼,真替他们高兴。备战高考,整天紧张忙碌,终于可以放个假歇歇啦……
正想着,已到校门口。
一幅画面出现了。
一位年轻漂亮的妈妈来接孩子,只见她先拿过孩子的书包看了看,又说了些什么。小女孩儿似乎一下子发怒了,停下脚步冲着妈妈大喊了几句,摔门上了红色小车……
这一幕,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而且我也知道接下来大概会发生什么,因为来咨询的妈妈们经常会说到类似的情景。
我禁不住笑了。
高考不停,亲子的战斗不止,历史总在不断地重复上演。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二轮模拟考试刚结束,孩子们放假休息。也是在这个门口,优优(化名)的妈妈来接优优回家。结果母女俩一见面就吵了起来,而且吵得特别凶。不同的是,当时优优并没有上妈妈的车,而是一甩手自己走人了。妈妈特别着急,慌忙打电话给我,问我该怎么办。
原来,优优妈一见到优优,看到她没带书,就着急地问:“书呢?放一天半假,怎么连书都不带回家?这就要高考了,你还有多少时间学习?”优优一听就火了,嚷道:“学习,学习,你就知道让我学习!好不容易放个假,我就是不带书回家又咋了!”战争由此而起,最后孩子连车也没上,自己步行到了奶奶家。
后来,优优妈告诉我,当时刚考完试,优优觉得自己发挥得很不理想,正生闷气呢!并打算好了,高考前利用这次放假充分休息,调整一下状态,所以干脆没带书回来。没想到自己根本不懂孩子的心思,只知道快要高考了,恨不得孩子一刻不闲地学习。所以一看到孩子没带书,就急了,忍不住说了几句。
“我也没多说啊,不就是问了几句吗,她就火了,而且那么凶,好像我欠她似的,这像个孩子样吗?”
母亲关心孩子,孩子却不买账,这样的“冤大头妈妈”还真不少,估计刚才那位也是。
关心孩子没有错,关键是这个关心要对孩子的心思。当你不懂孩子心思的时候,你的关心可能适得其反,把孩子惹火,就像点燃了炸药。这时,如果父母明白,立刻打住,孩子也许发发火就算了。但是,多数父母一看孩子发脾气,自己也会火冒三丈:“高考,到底是谁的事啊?是你高考又不是我,我催促你一下有错吗?看你这个样子,你能对父母这样说话吗?”于是,战争进而升级,双方越说越来气,孩子的情绪也就越来越坏。
走出心灵的黑洞
——青少年心理奇点探索
作者:李百芹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定价:39.00
作者简介
李百芹,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山东教育》“心理奇点探索”专栏作者。
20多年来潜心于青少年学习动力、潜能开发、心理健康和天才保护研究;做心理健康讲座、家庭教育报告200多场;接待家长、学生个体咨询4000多人次;帮助无数学生改变人生、转变命运,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完成国家立项课题8项,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做的“奇点心理学探索与研究”得到许多专家高度认可,事迹先后被《当代教育家》《山东教育》《山东人》等杂志长篇报道,并荣登《山东教育》“封面人物”。
深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汇聚中西哲学思想,洞察生命幽微,解锁受困灵魂,在点亮无数心灯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他人心中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