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们接到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700多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也多达500起,而且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呈现群体性特点,这就要求简案快审、类案专审。我们办案效率提高,可以更快的解决民众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便民、利民。”兰山法院法官乔丽介绍说。据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大量案件的涌入使法院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办案方式。将调解组织与审判团队进行嵌入式整合,打造诉调一体的新型办案团队,是兰山法院探索的一条新路径。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采访乔丽法官时了解到,她担任主审法官的兰山法院乔丽法官工作室,主要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和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今年8月份,为有效提升民事审判成效,实现简案快审、类案专审的审判效果,兰山法院根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和速裁工作的相关规定,再结合审理房屋纠纷和物业纠纷的工作特点,成立了这一法官工作室,负责审理全区的房屋合同纠纷和物业合同纠纷案件。
据乔丽介绍,工作室的最大特点是,在现有一名员额法官、一名法官助理和两名书记员的基础上,嵌入了两名由司法局选派的人民调解员。现在,工作室内部分为诉调组和速裁组,并配备相应的调解室和科技法庭,开展诉前调解、诉调对接及立案、送达、开庭、判决、过付款支取等各项工作。
虽然兰山法院以前也有司法局派驻的人民调解员在开展诉调对接工作,但由于与审判团队缺乏充分衔接,二者大多数工作都是在“各行其是”,这也构成了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两名调解员的加入,对乔丽来说不仅是人员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工作室运行模式的优化。工作室‘1+1+2+2’的分工组合,当事人选择立案时,系统先将案件分到人民调解员名下进行诉前调解,在这个过程中,法官也不闲着,而是对调解工作进行指导,确保调解的合法性。调解成功后可以一键立案,由法官出具相关文书予以确认。调解不成的,由法官助理和人民调解员共同完成要素梳理、证据交换、送达地址确认等程序性事项后转入立案,调解阶段形成的笔录等材料随之转为诉讼电子卷宗,主审法官仅需就双方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审理。“这样一来,案件审理过程更加清晰明了,各司其职又共同合作,整个过程更加高效,节省大量时间。”乔丽说。
自8月份以来,乔丽法官工作室的两名人民调解员共对接诉前调解案件531件,结案526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0%。乔丽表示,即使是调解不成转入立案的案件,由于前期的调解工作已经捋清了案情,了解了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后期审理案件也更为轻松。
“当前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法官工作室内就可以将当事人所有的诉前及诉讼活动等流程全部完成,节约了当事人时间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法院的办案质效。”乔丽向记者介绍。兰山法院积极推进网上立案、网络缴费、网上阅卷、电子送达等工作,当事人可以在网上进行立案、缴费,以短信、微信、邮箱等电子送达方式接收开庭传票等诉讼文书,也可以随时通过兰山法院公共服务网查阅实时电子卷宗,节省了往返法院的奔波时间。
采访中,乔丽法官对两名人民调解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新老结合,既有经验又有活力,工作积极性很高,对原有的审判团队形成了很好的补充。正是通过诉调对接工作的开展,有效形成了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见习记者 汪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