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日是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为增强广大学生的防艾意识,不断扩大艾滋病防治教育影响力,德州市红十字会联合德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开展以“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号召广大学生自觉参与到预防艾滋的宣传活动中,共同筑起禁毒防艾的坚强防线。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用于艾滋病宣传的红丝带的意义是什么?在艾滋传播途径中,哪条途径传播效率最高?……在德州学院禁毒防艾广场,过往的学生看到志愿者们设立的咨询台,都纷纷围拢过来。志愿者们细致地讲解相关知识并发放宣传手册,并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种种疑问。
志愿者们通过换水游戏,模拟艾滋病经体液传播的过程。“换水就是象征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性行为,游戏目的是引导参与者思考艾滋病传播的隐蔽性。”现场活动负责人李龙珠告诉众人。学生们将自己杯中的水用吸管抽出来,分别注射到别的同学的杯中,然后再拿着杯子找其他同学换水。在与不同的人分别交换了多次后,有6名同学手中的液体变成红色,“换水就代表着性行为,水变颜色的就代表着被感染了艾滋病。可见不检点的行为次数越多,染上爱滋病的几率就越大。”李龙珠对“被感染”的同学们解释道,“滥交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艾滋病横行,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速度,认识艾滋病的巨大危害。”
“假如我是个艾滋病患者,你愿意给我一个拥抱吗?”志愿者身穿网红熊衣服,“变身”艾滋病患者,向路人求拥抱求握手。“正常的拥抱真的没什么问题,这并不是它的传播途径。”给志愿者送上拥抱的学生告诉记者。“患者”说虽然与自己拥抱的路人大多只是“蜻蜓点水式”,有的甚至只是握握手,但都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虽然艾滋病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仍然是我们的朋友。”她说,艾滋病只有血液、性、母婴三种传播方式,无须“谈艾色变”,走进它、正视它、了解它,远离艾滋并不难。“希望更多人了解传播途径,这样就不会有歧视、不会有冷漠,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也会过得更好。”
活动中,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通过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资料、换水游戏、与“艾滋病患者”拥抱、寻找红丝带等方式向大学生们宣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普及防艾知识。使更多人了解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人的隔阂与冷漠。据初步统计,当天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累计覆盖人群近千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