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09:10:45 来源: 威海晚报
举报
刘公岛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近年来,刘公岛景区一直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取得显著成绩。未来,刘公岛景区将积极探索“无废景区”新模式建设,全力打造“无废岛”。11月26日上午,刘公岛景区工作人员张普庆与同事一起,为丁公路旁的绿化树浇水。因地处海岛,再加上连日来市区持续少雨,张普庆在浇水时格外留意,生怕不小心浪费了水。“你看这水是不是特别干净?”张普庆问记者。在给出肯定答案后,他有些得意地说:“想不到吧?这是经过处理的污水。”
见记者对此感兴趣,张普庆在跟同事打过招呼后,特意领记者来到刘公岛文化广场东侧一小房子前,“这是其中一座污水处理站,岛上别的地方还有3座。别看它们面积都不大,但承担着整个岛每天的污水处理,全岛的绿化用水都靠它们。”“2014年,我们建成2座污水处理站,去年建成2座。全都是地埋式,主要设备都埋设于地下,所以游客看不出来,具有占地少、处理效果好的特点。”刘公岛景区物业服务公司副经理鞠忠永说,污水处理站建成之前,岛上产生的污水都排放到大海里,如今,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岛上苗木绿化用水,“又环保又能循环利用。”
鞠忠永介绍,为保护刘公岛的生态环境,景区下足了功夫。早在2000年,刘公岛陆续改造、新建了20多座环保公厕,所有粪便通过三级沉淀净化处理后排入海中,有效减少了对海水的污染。
不仅如此,2013年,刘公岛还建成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将刘公岛产生的垃圾,经分类处理后,运送到威海市垃圾处理场处理。在此之前,岛上的垃圾只能填埋处理,造成不少污染。“目前,我们正多方考察,考虑引进更先进的垃圾低温热解处理设备对岛上的垃圾进行处理。”鞠忠永表示,分类后的生活垃圾进入该设备后进行三层降解,经过24小时热解处理后,满炉垃圾仅剩约5%-10%左右的灰渣,灰渣富含钙质,可二次利用,用于铺路、填土、种植花草树木等,比现在的垃圾处理更加环保。“小米粒:我虽小,得不易;一粒米,千滴汗!《锄禾》可作证!”
这段文字来自刘公岛宾馆餐桌上的提示牌。在刘公岛,大大小小的餐馆内都能看到光盘行动、拒绝浪费的提示语,当游客点餐过多时,工作人员会上前提醒;如果游客吃不完,则会建议打包。刘公岛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岛内餐饮已全面普及“节约消费提醒制度”,同时开展“节约用餐”“光盘行动”活动,通过宣传片、电子屏、温馨提示、广播等形式予以文明告知。
为减少废弃矿泉水瓶、饮料瓶造成的污染,刘公岛景区在游客中心等地设有不少饮水设施或供水点,游客在游玩时渴了,可来这里接水喝。“刘公岛这样做既方便了游客,又减少了污染,太值得点赞了。”11月26日,来自河北的游客李文如是说。李文在刘公岛游玩时还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无论哪个景点或道路都是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几乎看不到垃圾,“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干净的景区。”
李文看到的情景,离不开刘公岛一直推行的“垃圾落地30秒制度”,这个歌制度要求,垃圾落地后30秒,景区环卫工只要看到了就必须清扫。“我们每个人都有专门的清洁区,看到垃圾后第一时间清扫,实现没有卫生死角的目标。”刘公岛景区环卫工鞠洪云说,垃圾清扫后还只是第一步,他们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再处理,“岛上的垃圾大概分为有毒有害、餐余、可回收、不可回收等,每种我们都会严格按照要求处理,不会将它们混在一起。”鞠忠永告诉记者,为方便游客和工作人员做好垃圾分类,景区已新购置一批分类标识更加明显的防腐木垃圾房。
刘公岛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刘公岛将全面升级服务品质,加强对景区人员的文明礼仪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讲解员“无废景区”专项培训活动,推行每名员工都是保洁员、服务员、宣传员“三员一体”的服务模式;在各景点设置文明旅游督查岗,积极开展文明提醒、文明规劝,加强“无废景区”宣传,引导游客树立垃圾源头减量自觉意识,营造浓厚的“无废景区”环境和氛围。


本文来源:威海晚报
责任编辑:
鞠金玲_SD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