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武县伯乐集镇姜庄村说到“电商达人”,大家都会说孙景昌和他的服装车间。他的阿里巴巴店铺和服装车间每年交易额都在300万以上。2014年,他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触网电商 从“零”开始
孙景昌出身农村,从懂事起就一直跟随长辈下地干活。中专毕业后,孙景昌四处打工,到处闯荡,干过很多职业,卖电器,当工人,跑销售。工作很努力却改变不大。2006年,孙景昌终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在广州做童装贸易。在贸易公司他第一次接触了电商,第一次认识了阿里巴巴,也是第一次了解了电商的魔力。
“在广州做贸易的时候,那时刚有了孩子,每天的花费特别大,正是用钱的时候,我就想辞职创业,可是一直不知做什么好。无意中我发现有位客户发单量特别大,每次都几百件左右,后来攀谈起来才知道他是开淘宝店的。”孙景昌说。
(孙景昌)
2010年,孙景昌放弃的广州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环境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在阿里巴巴上注册了网店,开启了他的电商创业之路。
凭着自己熟悉的童装贸易优势,2010年10月底,孙景昌购买了台电脑,在网上注册了一家童装店。然而开店3个月订单寥寥无几,阿里巴巴店铺却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打理。家里甚至几度因为没有钱交电费而断电,父母及亲朋轮番劝他放弃。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选择。
慢慢的店铺开始的盈利,他高兴坏了,但高兴之余他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在电商领域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自己还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
从学习修图,到商品介绍,到客服用语,再到店铺浏览量排行,再到快递公司发货等等,所有的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孙景昌就这样磕磕绊绊地走着,一直到2013年,店里生意开始大批出货,到了2014年店里月营业额“破万”。
开办服装加工厂 帮助村民脱贫
2014年,孙景昌认识到货源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双十一、儿童节这样童装销售旺季时货源却很紧张,有很多订单不敢接,白白失去了很多的挣钱机会。这样孙景昌萌发了自己开加工车间的想法。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得知相邻的张高庄村在第一书记的支持下,帮扶单位出资30万元援建了扶贫车间。他主动同第一书记和村两委联系,表达了想入住扶贫车间的想法,他的想法也得到了第一书记及村委的大力支持,孙景昌的服装加工厂也正式运行了。
随着服装厂的运行,在孙景昌不仅解决了自身货源紧张的问题,还每年向村集体支付3万元租金,全部用于帮扶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他的这个服装厂不但提供就业岗位,还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积极鼓励掌握一技之能的熟练工人自己创业,孙景昌负责提供订单业务和销售服务。
扶贫车间开业了,留守妇女就能在家门口就业,既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又可以踏踏实实的在家门口挣钱。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而孙凤吉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车间学会技术后,利用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购买了6台缝纫机,在家自己当起了老板,在孙景昌的影响下,她也准备开设自己的网店,彻底实现了脱贫。
孙景昌告诉记者,最初他设想的阿里巴巴店铺就是夫妻店,但发展到现在算上客服、美工、包装分拣、生产加工,人员已经扩充至60余人,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在汶上镇又开了服装加工车间。“最初开店以为每个月能赚4、5千块就很好了,哪能想到现在可以闹这么大阵仗,年销量近300万元!”
现在他最大的感受是村里人观念的转变。孙景昌说,他的网店是姜庄第一家阿里巴巴店。最初开始做的时候,他们认为在网上做生意不靠谱,放着大城市体面的工作不做却回家“上网”,这是不务正业。包括不少朋友也认为他就是在大城市生活压力过大,不想干了找个借口吃老本而已。但近7年的时间,孙景昌不仅将店开了起来,还扭转了村民对于网店是“不务正业”的观念。随着销量的一点点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孙景昌“取经”,走上了淘宝致富路。
如今的姜庄村已经是淘宝村了,年交易额过千万,越来越多的村民也通过电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