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进入生产区域,非工作人员请马上离开。”现在,只要有人进入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油水井生产现场,就会听到这样的提示。现河厂2000多口油水井现场,不仅都装有红外摄像头、喊话装置,还安装了温度、压力、电流、载荷等各类数据传感器,生产现场情况会实时传送到采油管理区的生产指挥中心。
“油田作为没有围墙的企业,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有效筑牢电子围墙,这对外来人员、现场设备都是一种保护。”现河厂设备管理科科长许洪亮介绍。在PCS(生产指挥系统)中,可以看到井场的电子围栏,一旦有人进入就会报警,指挥中心也会第一时间收到通知。
油田于2012年6月正式启动“四化”(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建设,现已实现陆上生产信息化的全覆盖。随着步入信息化时代,老油田的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发生颠覆性变化,油水井监控由人工巡线变为电子巡检,夜间生产由人工巡护变为电子值守,资料录取由人工采集变为自动录取,实现了视频监控的全面覆盖、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以及PCS数据的深化应用。
通过自动化仪表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只是“原料”,需要经过各类加工才能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海量的数据,用好了就是效益,用不好就只是数据。”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彭明福认为。
为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现河厂按照“业务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思路,自主研发了“五曲线一流程一分析”“天然气运行管理”“三标看板”等11个信息化监控系统,让数据应用越来越活,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设备信息化,设备是第一受益者。“以往对于生产设备的巡检、维修都存在滞后性,设备信息化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许洪亮介绍。
11月30日22时,郝现采油管理区生产指挥中心管控岗人员接到一条报警信息:“河4-斜120井温度降低5摄氏度,压力下降至0.48兆帕,请立即核实!”经现场落实该井皮带磨损断裂,从发现到整改完毕仅用不到20分钟。由于判断精准、处置及时,有效避免了后续可能引发的泵卡事故,挽回了3.1吨/天的产量。
为确保技术人员更熟练、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保养设备,现河厂专门组织了涉及分管领导、设备干事、基层人员的设备信息化专项培训,并开展信息系统规范管理竞赛活动,全面提升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以油藏经营管理为核心,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探索没有止境。“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发设备预测性维护模块、用电管理分析模块,并在全厂范围内推广能源管控中心,确保设备管理‘内外兼修’,更好服务生产经营管理中心工作。”许洪亮展望道。
(通讯员 孟涛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