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灵芝
11月25日,冬日的山村里,枯黄的落叶在冷风中“发抖”,一位耄耋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在村里的青石路上,逢人便问:“你见过俺大儿吗?俺好几个月没见他了,以前在村里走一圈就能找到他……”
这位老人,是张继学81岁的母亲。
张继学去世已经近3个月,没有人忍心告诉老人实情。全村人都在说着同一个“谎言”:张继学书记出去考察了……
大家都希望,张继学真的外出考察了。可是,张继学的生命在8月31日下午1点18分停止了。“你们要是早来5个月,我能让他再活10年。现在还送来干啥,连手术的必要都没有了……”
张继学的追悼仪式上,沂源县委书记来了,县委常委们来了,镇上的党员干部们来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也来了。在沂源,没有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去世如此牵动人心。
人心是最好的墓碑。大家是自发赶来送行的。
勇挑重担
成为贫困村的当家人
张继学,1960年出生,生前为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
朱家户村是沂源县一个偏远小山村,共285户、731人。因地处“两山夹一沟”,村里缺水、少地,自然条件差,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要饭村”。
“张继学是家里的老大,当时他们家里穷,他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72岁的党员张传太告诉记者,张继学35岁时,已在沂源县城闯出了名堂,当上了大老板,不仅有上百万元的积蓄,每年收入也得二三十万元。
1995年,时任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吕德远代表村民找到了张继学。“老书记(吕德远)说,你做生意做得这么好,管理一个村庄也没有问题,村民们都希望你能回去,带着他们干!”张继学的妻子李洪凤当时就表示反对,张继学却动心了。
“知道张继学要回来,我就跟他谈,‘村里的乡亲们都很苦,你做好回来的准备了吗?’”张传太回忆道。张继学说,他知道苦日子是啥样,他就是想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1995年,张继学回到朱家户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回村的第一年,张继学在县城和村里两头跑,白天忙村里的事,晚上骑摩托车回家。
“他有好几次骑着摩托车在回家的路上摔倒了,有一次摔得不省人事,是邻村的人把他拉回家的。”李洪凤说,放心不下张继学,她就跟着一起来回跑,结果在一次回家途中,两人一起摔倒了。
从那以后,张继学就彻底放弃了县城的生意,专门当起了村里的“当家人”。
坚守初心
走出乡村振兴样本
一直以来,村民在山上种粮食,靠天吃饭。张继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带着村民种果树。村里有些人不理解,觉得农民就应该老老实实种粮食,种果树成效慢、行不通。于是,村里出现了这一场景:今天种下的树苗,第二天就被拔掉了。问及原因时,村民说:“我们自己花钱买的树苗,我们想咋样就咋样。”张继学就自费买来树苗,又给村民种上。来来回回折腾几次,村民再也不好意思拔树苗了。
苹果收获后,张继学又利用自己做生意积累的人脉,帮助村民找销路。村民渐渐买上了农用车、面包车,村里的老房子慢慢被新房子取代,嫁到村里的媳妇也比过去多了……
张继学没有止步于此。2013年起,他带领党员群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过去,朱家户村到处是柴堆、粪堆、土堆,河道内杂草丛生、垃圾堆积、臭气熏人。张继学决定从整治人居环境入手,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现在的朱家户村,是省级美丽乡村,宽阔的水渠边成排的柳树低垂,水渠里的水清澈见底;民房墙上画满花卉,欣欣向荣;村里的主要道路用青石铺成,古朴幽静,水流沿着青石板潺潺而下……
张继学一心扑在村里的发展上,唯独忘了自己家。朱家户村党支部委员杜元祥回忆,从1999年开始,村里修入户的水泥路;直到2017年村里第三次修路时,张继学家门口的路才用水泥废料铺了铺。
村里的大小工程,开工时,张继学是第一个到的,散工时是最后一个走的,他天天忙着。妻子李洪凤有心脏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的苹果园没人打理,100多棵苹果树到现在只有20多棵活了下来;他们家的樱桃树因缺乏管理,樱桃是村里产量最低、售价最便宜的。
生命垂危
依然挂念村里发展
今年8月11日,台风“利奇马”来了,张继学与村民一起装沙袋、扛沙袋,抗击台风。朱家户村党支部委员张光德说,他当时看到张继学停下来,捂着肚子,“从7月份开始,我就常看见他捂着肚子,可他一直没有时间去医院检查。”张光德说,张继学蹲了几分钟后,站起来继续跟村民加固河堤。
一直忙到8月14日,台风“利奇马”走了。“他肚子难受得厉害,咳嗽几下吐血了,我们赶紧去了沂源县医院。”李洪凤哽咽着说,“没想到,医生让我们立即到泰安一个专门治疗肝病的医院……”在泰安的这家医院,诊断结果显示,张继学已是肝动脉肿瘤晚期。
“在医院里,他看起来精神很好。”杜元祥说,他们去看望时,张继学不停地询问村里的情况,洪水退了吗?倒塌的院墙修起来了吗?草莓大棚怎么样了……
8月31日上午,张继学坚决要求出院。10点40分许,他们租用了一辆救护车往家走。
一路上,他大口大口地吐血,不停地问儿子张刚,“到了吗?”“到了吗?”“等到家了,你一定要扶我起来看看。”当车停下时,他已经没有力气了。家人和村里人用担架抬着他往家里走时,他只能躺在担架上看了看周围的一切。
8月31日下午1点18分,张继学在家里去世。
“他就躺在这里,一句话都没给我们留下。”李洪凤指着客厅中间的位置,泣不成声。
“他总是那么忙,看起来充满着力量。没想到,他走得这么快,我们一家人都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张继学的儿子张刚说。
张继学去世后,抬灵柩时的场景印在了张刚的脑中,“我家门口的路宽不到2米,一旁就是深沟,灵柩没法抬出来。好几个村民就跑回家卸下了自家的门板,搭起了一条‘门板路’,把灵柩抬了出去。”
村民说:“张书记家门口的路是村里最难走的路,临走,我们要让他一路走好!”
立起丰碑
奋斗精神在传承
张继学走了,他给村民留下了一片青山绿水,一个美丽家园,一种精神力量。
“张继学对朱家户村24年如一日的付出,让一个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朱家户村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的主动对标、主动进步。”燕崖镇碾坨责任区书记刘斌表示,“张继学书记和朱家户村充分发挥了榜样带头作用,这种韧劲十足、脚踏实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张继学在朱家户村的土地上勤勤恳恳地耕耘了24年,精致的民宿中有他的心思设计,红彤彤的苹果、樱桃凝结着他的汗水。虽然他离开了,但他的精神留在了朱家户村每一寸土地上。
2019年,朱家户联村片区农业产业总产值预计可实现1.5亿元;各联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分别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2.6万元以上。张继学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带领乡亲们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9月20日,沂源县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张继学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11月17日,淄博市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张继学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相信在张继学的榜样力量引导下,将有更多“张继学式的好书记”出现,共同为乡村振兴、脱贫奔小康,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