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张继学把义务工变成了村里的“热词”,带领村民花50万元干了170万元的工程,让家园变成了美丽乡村。
张继学有啥魔力,能把村民凝聚在一起,出工出力?
11月21日,记者驱车进入朱家户村,只见路旁的银杏树、红叶李的树干都已碗口粗,这是张继学亲自去挑选树苗,带着村民种下的。20多年前,买苗种树时,为了省钱,张继学坐着客车跑遍了山东各地的苗圃,选择价格实惠又适宜在山区生长的树木栽种。如今,这些树木已经成为进村路上亮丽的风景。
张继学喜欢树。
站在张继学家的院子里,抬头就能看到山上一棵棵姿态各异的柿子树。从树干的粗细上,从树枝的姿态上,可以看出,这些柿子树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张继学的儿子张刚回忆,父亲经常站在门口看着大树陷入深思。他会告诉张刚,村里的发展如何破局,发展方向在哪里,发展路径怎么走。在他心里,无数次勾勒着长成参天大树的朱家户村:“现在,我们去学别人。总有一天,别人会来学我们!”
像种树一样,张继学带着村民一点点地改善着村里的状况。
要想富,先修路。
1999年,朱家户村第一次修水泥路。没有资金,张继学自己出钱买沙子;没有运输车辆,张继学把自家的车开来运水泥;缺少建筑材料,张继学“刷脸”到以前的客户那里赊账。
“不管有啥困难,先干起来再说。”
水泥路修起来了,景观河道建起来了,美丽乡村发展起来了,参观者慕名而来。
朱家户村这棵“小树”开始茁壮成长。
“做人,要做到心中有‘树’,这样心里才不会长杂草。”张继学的心里种着一棵大树。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4年来,为村里发展争取了上百万元的资金,可他没有为自己争取一分钱的福利。
每天清晨5点,他准时出现在村里,看看河道里的水是否上涨,瞧瞧村里的道路是否干净,瞅瞅村里的老人吃啥早饭。旱厕改造、民宿施工,他忙了这家忙那家,渴了就喝瓶矿泉水;累了,蹲下来歇一会,起来接着干。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个不是官的“官”,儿子张刚不理解,“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当这个得罪人、出风头的官干啥?”
妻子也埋怨,“钱没见拿回家多少,光见他往外垫钱。”
张继学依旧乐此不疲。
燕崖镇的大樱桃有了名气,村里的种植结构跟着进行调整,有些苹果园变成了樱桃园;种植葡萄收入不错,村里就建了葡萄园……
800余亩的林果迅速发展起来。病危时,张继学依然想着乡村旅游,要多吸引游客;种植草莓发展采摘游可以提高收入,草莓大棚要尽快建起来。
把村里的事情放在心上,张继学却忘记了自己。
村里修了三次路,最后一次才修到了张继学的家门口;村里集资搞建设,村民的集资款陆续归还了,还欠着张继学6万余元……
钱财上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他也没放在心上。
今年8月14日,张继学腹部疼得再也忍不住了,就去医院检查,此时,已是肺癌晚期。
此前,无数次,在去村民家中走访的路上,在抗击台风“利奇马”的战斗中,因为腹部疼痛,他蹲了下来,稍微缓一缓,又站起来继续工作。微信运动里每天一万以上的步数,记录着张继学一心为民的足迹。
直到张继学去世,村民、妻儿都认为,他是一个充满干劲的人,是一个永远不知道累的人,是一个不会生病的人,是一个年轻人。
张继学,为何在村民心里永远“年轻”?又给村民留下了什么?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文/图 记者 任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