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高金国
“需要学”,是时代要求;“要我学”,是工作需要;“我要学”,则是提升境界的需要。学习张继学,要学他“事业面前有劲头”“工作面前有办法”;更高层次的“我要学”,则要学他的人生境界,像他一样,做到“人生之中有境界”。
他和朱彦夫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在外多年、毅然回到老家的穷山沟,都长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都把穷村治理成了富裕村……
朱彦夫当年主动放弃了国家给予的“荣誉军人”待遇,回到沂源县张家庄村(今张家泉村);张继学则是在外经商多年,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年收入高达几十万元的生意,回到朱家户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在“自己致富”和“带领村民致富”之间做出选择,是困难的。合理合法、积极主动地“取”,是一种能力;先人后己、大局为重地“舍”,是一种境界。从“取”到“舍”,是一种跨越,更是一种成长。
有一句话,曾给很多人以启发: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是停止成长。
对草木而言,停止成长,就意味着萎靡,甚至死亡;对人生而言,停止成长、不再努力,同样意味着精神上的“老朽”,甚至生理上的死亡。然而,很多人一旦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就不再学习、不再努力了;很多小老板有了一定的资产、有了“这辈子花不完”的钱,就不再奋斗了。于是,前者只能做一辈子“初生牛犊”,学识、能力一直停留在刚毕业的水平,但他又“怕虎”,锐气逐渐丧失;后者就只能做一辈子“小老板”,永远成不了企业家,虽然他的钱可能比企业家多。
这种成长,不仅是学习、能力上的成长,更是境界上的成长。挖到人生“第一桶金”,是张继学在物质上、能力上的第一次飞跃;放弃生意,回村带领全村人致富,让自己的能力不仅造福全家,更造福全村甚至社会,是他人生中的二次飞跃、境界上的再度成长。
当然,学习张继学的人生境界,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像他一样,非要放弃个人利益不可;而是要立足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提高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在个人利益上,既要学会“取”——合理、合法地“取”,也要学会“舍”。“舍”就是“得”,至少是人生境界上的“得”。
斤斤计较,跳不出个人利益、个人得失的圈子,就会陷入个人主义的窠臼。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一心利己”甚至“损人利己”的人,只想着自己,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适当地“舍”,换来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朋友的尊重和推崇,是越来越敞亮的人生境界。
张继学最值得我们学的,就是这种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