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魏文玺 杨肖
石毓京,周村区高塘村人,1931年出生,1949年参军入伍,1953年入党,1963年从部队转业。在部队服役期间,多次立功受奖。
参军入伍 南征追寇
“没当兵之前,咱就是一个种地、干苦力活的。”今年10月底,石毓京告诉记者,参军之前,他除了干农活,就是从家里赶着毛驴去淄川区洪山、昆仑一带,把煤运回周村卖钱补贴家用。1949年初,石毓京参军入伍,随后跟着部队来到江西。
记者看到石毓京的笔记本上写着一首诗,勾勒出了他的行军轨迹:“大军南征士气浩,行程万里任逍遥。纵横驰骋追贱寇,左右周旋歼匪蟊。前沿腥风展红旗,阵地血雨湿战袍,歇马畅饮西洱水,康藏高原逞英豪。”
“咱也没什么本事,就老老实实听党话,跟党走,共产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采访中,88岁高龄的石毓京对记者说。
1949年,刚入伍的石毓京就立了功。“不是打仗立功,是工作表现突出立功。”石毓京跟记者解释道。尽管立功证书在行军途中丢失,但他依然记得证书下方的落款“42师司令部政治部”。
双亲相继去世
未能在身边尽孝
石毓京参军入伍后,家里仅剩下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妹妹。1950年5月,他的父亲去世。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封家书从齐鲁大地邮寄到祖国西南边陲。石毓京拿到这封家书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已经是1952年。
父亲去世后,家里的顶梁柱塌了。作为长子的石毓京身在部队不能回家尽孝,心情十分悲痛,只能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30块钱津贴费寄回家里,帮母亲贴补家用。
“那时候,30块钱在周村当地可以买一头牛。”石毓京告诉记者。
然而不幸的是,等石毓京的这笔钱邮寄到家时,母亲却无缘看到儿子的这份孝心。1952年5月,石毓京的母亲去世,妹妹给他去了一封家信。收到双亲过世的消息,石毓京深感悲痛。
把军人品质传给子孙后代
1953年,高小毕业的石毓京进入部队教导营,开启了三年的军校生涯。毕业后,石毓京调到广东省佛山军分区任职。1963年,石毓京转业回到淄博,在供销社工作了28年。
据石毓京介绍,他们一家有多人是共产党员,“我的弟弟、妹妹、妹夫、外甥、女婿、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是党员。”老人掰着手指数了起来。
石毓京的小孙子今年考取了公务员,政审时工作人员了解到其家里的情况,说石毓京的孙子是根正苗红的青年。
“或许是我从军多年养成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军人品质对他有影响。”石毓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