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区张湾镇湾子张村曾经地处三县交界的“三不管”的偏僻角落,如今却生产了全国80%的布艺小板凳,甚至出口海外,发展成了定陶区的首家中国淘宝村;电商产业的发展,让全村五百多户人家,实现了脱贫。更让村民们着迷的是,村子里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16岁的自家年轻人,都能在电商生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走进全国最大的板凳生产村
用鸡鸣三县来形容这里,一点也不夸张。这个叫湾子张的村子,过去还是当地有名的穷村、乱村。“村上超过30岁还娶不上媳妇的,得有20多口人。”张湾镇镇长谷玉龙清楚地知道,这里过去的情况。家家户户出门就是田地,外面的姑娘不愿意嫁进来,村里的姑娘都想着嫁出去。如今,高铁站抹平了时空上的距离,从山东省菏泽市火车站到定陶区,再下到村子里,只需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
走进湾子张村,隔个几十米就是一家生产布艺小板凳的店面,几台机器,几名女工,这家生产木质的底柱,隔壁是提供海绵和制作布面,默契的配合下形成了完整的链条。这些机械加上手工的简单家居小凳子在网络上有着巨大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村子里办起了隔板加工厂,2011开始有村民瞄准电子商务,在网上销售起自己生产的木质家具,村里便换了一副模样。原本靠种玉米、小麦过活的土地上,开始接连建起了工厂,甚至不少村民都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厂房和居住两用。
“现在路也翻修了,过车没有问题,也不怕下雨了。”村里最有名的“板凳姐”杨俊红是周边村子嫁进来的,她最头疼的就是下雨天,来往做工的工人总会嫌蹚得一身泥,周边村子的工人也不好来回。如今条件改善了,作为第一批做电商的人,她还带动了不少同乡。就连在外地打工的“电商达人”,也被政府逐渐邀请回乡创业,还带动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高潮。镇上光是返乡的大学生就多达86人,其中光湾子张一个村就占到49人。镇上做过统计,湾子张村不光自己发展态势良好,还带动了周边1200人的就业。
“现在全村实体加工厂有57家,128家网店,27家网络公司,光是今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5个亿。”镇长表示,全村才不过2600多人。2016年湾子张被评为淘宝村,周边不少村子开始模仿开网店,但湾子张最为典型,“它的店铺占户数比例,能达到30%。”
回乡创业,比深圳天津打工还好
83年的杨俊红就被这股风潮吸引了回来。她曾在江苏、深圳和天津多地的电子厂打工。当地周边木材原料发达,回村后,她和爱人从2006年开始做简单的隔板加工,“两个人就可以做,投资小。”于是趁着孩子年幼,就开起了家庭作坊。不巧赶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做出来的加工隔板没人收,全砸在了手里。
一直在做线下供货的杨俊红,开始留心。因为路况不好,村里当时也没有快递站点,每次送货都只能自己开车送到菏泽市区。每次交接完货,她都会了解一下收货人的销路。慢慢地,她发现网络上对隔板有着巨大的需求。“很稀奇,当时趴在人家屋里看(旺旺上)叮叮咚咚的。”因为对电脑不熟,杨俊红每次都趁着卸货,去学、去问。还专门把自己的侄女送到城里,给人免费干活,就为了让她学一学网络店铺怎么做,“交代她手快、眼快、留心一点,去偷师嘛。”
2011年杨俊红的店铺第一次参加双11。“特别忙,一天就要用摩托三轮往城里送3、4车货。”除了板材生意,她还关注到临近村子的小板凳生意尚未被开掘。
她创办了正信工艺品厂,生产的布艺板凳有2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50余万个。光是车间占地面积就有3亩,包含了板凳的打架子、套布、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四个工作台、四台缝纫机和四台气枪,带动了村里三十多号人的就业。2016年她家的销售额达到了8000万元,也让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女强人。
跟杨俊红一样,在深圳打工返乡创业的张国亮今年已经46岁了。他在深圳已经有了自己的车子和两套房。听说家乡成了淘宝村,镇上招商还有政策扶持,干脆也回到湾子张村开始创业。返乡后,他成了村子里为数不多习惯讲普通话的人。
为了配合村里的产业,张国亮先是建起了胶带厂,供全村的淘宝、天猫商户打包使用。刚开始一个月村里能用掉几十箱,可后面的消耗量相比囤货量,就有些勉强。“转换了一下思路,改做纸箱厂了。”租用着村里的扶植厂房,他在住处同步加工生产起布艺小板凳。作为村里唯一一家供应链环节上的生产厂,张国亮感到的,除了家家户户的车越买越多,最严重的还是地不够用了。“每家生意都在扩大,厂房不够用,鸡棚都挪出来做厂房了。”他的纸箱厂差不多稳定在9个人,每天生产五千到一万个箱子。“五层、三层的材质不一样,每平方最低也在一块五左右,大多价格在两三块。”
放下镰刀,拿起鼠标
在这条不断升腾的生产链条里,村里的商户默契配合着,村里每个人都能在电商生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十年前隔壁曹县就有80岁的老大爷做淘宝客服,靠“一指禅”式地打字,敲出一个“亲”字。现在湾子张村的老老少少,也都搭上了淘宝的顺风车。70多岁的李来治、姜秀美夫妇都是湾子张村的村民。两位老人的三儿一女都以结婚另住。两人原先在拼板厂以拔钉为生,旺季两人一天一共也只能挣个20块钱。直到2013年在进入了杨俊红的木艺加工厂,一个负责拉板凳腿,一个负责粘板凳腿,二老的每月平均收入达到了四千多元,在2016年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