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摸清底数,确保有的放矢。注重下真功夫、细功夫,认真梳理村内资金情况,并对村级合同、集体尾欠、闲置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查,开展驻村摸查,时间明确到月、金额精确到分,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二是深挖细查“找问题”,分门别类“精准改”。按照个人申报、镇村核实、公开公示、结果确认等程序,开展村集体清产核资,理清合同、理顺往来,清理结果公开公示。对清理中发现的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分门别类整顿,做好承包合同的完善、补记入账、退赔、清收、纠正等工作。
三是建立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保证财务公开。以村集体收支业务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实现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做好村级财务公开,从源头上杜绝因财务公开不清引起的矛盾。建立权责统一的责任追究制度,避免因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审核把关不严、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三资”管理混乱造成村集体利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