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东营区—瓯海区工作交流座谈会召开。东营区委书记成秋林,瓯海区委副书记、区长曾瑞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成秋林在讲话时说,温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一直是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瓯海区作为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是温州中心城区西南主门户,连续四年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中进等升位,目前已成为温州市最富颜值、最具魅力、最有潜力的标杆城区,很多先进做法值得东营区学习借鉴。特别是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平台建设、城市建设管理、推动对外开放、营商环境打造等方面,更是创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亮眼的成绩,对东营区很有借鉴意义。 成秋林指出,一要对标学习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首创精神。我们将认真学习“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瓯海精神,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机遇,向先进地区看齐,朝一流目标追赶,推动思想再解放、境界再提升、创新再强化、标准再拉高、作风再转变,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有为的担当、更加强力的落实,奋力开创东营区“二次创业、走在前列”的新局面。二要对标学习特色突出、集群发展的产业体系。我们将认真学习瓯海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东营高新区、石化产业园区、油地融合产业园等园区主战场作用,加快推动以石油装备、石化产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楼宇经济、夜市经济,鼓励支持海科、科瑞、蓝海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快重塑现代产业体系。三要对标学习平台集聚、创新赋能的科创体系。我们将以瓯海区为样板,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互融共生的湿地型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全市的科技创新中心。统筹推进东营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油城创新走廊等三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东营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支持胜利学院转设、石油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分院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创新长廊吸引高成长性创新企业集聚发展,构建上下贯通、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三年全覆盖行动,引导企业运用“离岸研发”模式,在重要人才集聚地建设研发机构,研发核心技术。深入推进油地校人才融合,制定支持油田职工和子女创新创业的政策,建立油田和石油大学科技成果市场化在地转化平台,用活用好区域创新资源。四要对标学习面向世界、大招大引的开放姿态。我们将认真学习瓯海区开放合作的气度、招商引资的力度、招才引智的广度,树牢国际意识、全球视野,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带动区内企业组团出海、抱团发展。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实施重点产业突破行动、高端人才引进三年行动,围绕城市经济、产业园区、农村经济、油地融合、省外企业、知识经济等领域,引进一批有核心技术支撑的大项目,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行业领军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打造人才政策洼地,对博士、硕士、本科生年均综合补助分别为12万元、8万元和2万元,连续补贴5年,并实施优秀青年人才税收奖励、专项奖励、事业编制周转使用等政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五要对标学习精致精细、生态优先的城市特质。东营区是独具特色的湿地城市,我们将认真学习瓯海的经验,按照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基础配套、功能完善、环境打造、产业导入,加快打造高品质的居住之城、工作之城、生活之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城中村建新不拆旧专项治理,加快建设无内涝城市、湿地城市,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专线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六要对标学习精准专业、服务高效的营商环境。我们将庖丁解牛式学习瓯海“最多跑一次”改革,移植你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认真学习瓯海效率至上、企业优先的服务理念,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企业问题直报和处理联动机制,落实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若干措施,刚性兑现对企业的扶持政策,让企业和企业家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曾瑞华在讲话时表示,一要在起跑线相同的基础上,双方更加全面深化合作,全力绘就共谋发展的蓝图。二要在产业互补的基础上,双方更加全面学习借鉴,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三要在城市建设同时发力的基础上,双方更加全面互动谋划,全力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四要在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基础上,双方更加全面解放思想,全力共同争当本地区发展的排头兵。 瓯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金平致欢迎词并介绍瓯海区“两个健康”工作情况,东营区委常委、副区长刘明君介绍东营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东营区领导张成彬、杨继红等参加会议。瓯海区领导吴宏儒、林宝新、钱素文等参加会议。 |